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唐储君 > 第71章 菩提共护 法脉同源

第71章 菩提共护 法脉同源(2/2)

佛经。他们将汉地的《六祖坛经》译为梵文,又把天竺的《阿含经》译为汉文,其中《坛经》的梵译本里,“明心见性”被译为“菩提在己心”,更贴合天竺信众的理解,很快在天竺各州流传开来。

    这年深秋,李承乾收到那陵提婆王的奏折,说护国寺的香火已超过曲女城的老牌寺院,连波斯、大食的商人都来寺中祈福,并称“大唐的佛法,如恒河的水,能包容万物”。李承乾阅后笑道:“朕要的不是让天竺信众改信汉地佛法,而是让他们明白,唐竺虽远,却因佛法而心意相通。就像这菩提伽耶的树,根在天竺,叶却能承接长安的雨露。”

    他当即命人打造一批“唐竺合璧”的法器——如刻着汉文“阿弥陀佛”与梵文“嗡嘛呢叭咪吽”的念珠,送给护国寺。慧能法师收到后,在法会上对信众说:“念珠上的字虽不同,念的却是同一份慈悲;就像大唐与天竺,虽语言有别,却共护同一片菩提。”

    冬至时节,菩提伽耶的法会与曲女城的护国寺法会同时举行。两地的僧侣用飞鸽传书,同步宣讲同一部经;信众们虽隔万里,却在同一时刻焚香跪拜。当长安的钟声与曲女城的螺号在风中相遇,当菩提伽耶的经幡与大唐护国寺的唐旗同时飘扬,一种无形的纽带已将两国的信仰紧紧系在一起——这纽带,比任何盟约都坚固,比任何军队都有力,因为它扎根在百姓的心中,流淌在文明的血脉里。

    那陵提婆王在给李承乾的岁末奏折中写道:“今岁护国寺的香火钱,已能资助十所州学,可见佛法昌盛,民生亦安乐。这都是托大唐皇帝陛下的福,让天竺州既得法益,又得实惠。”李承乾批复时,特意在末尾加了一句:“法脉如江河,分流虽异,终归大海。唐竺共护菩提,便是共护这天下太平的源头。”

    窗外的雪落无声,李承乾望着案上那幅《菩提伽耶胜境图》,图中唐式的藏经阁与天竺的金刚座在菩提树下相依相存,忽然明白:所谓“共护”,从来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施舍,而是像两棵相邻的大树,根在地下交错,叶在云端相拥,共同为这片土地遮挡风雨。而菩提伽耶的香火与大唐护国寺的钟声,便是这两棵大树上最动人的果实,在岁月里散发着跨越国界的芬芳。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