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批新制的“唐梵双语”军鼓——鼓面绘着唐龙与天竺象,敲击时声传十里。秦武与阿罗憾率队护送使团穿越兴都库什山脉,途中遇暴雨受阻,两队士兵合力搭建防雨棚,用唐军的干粮与天竺的饼饵共同充饥。雨停后,秦武提议合奏一曲,唐军擂响军鼓,天竺兵吹响螺号,声震山谷,连躲在暗处的小股盗匪都吓得望风而逃。
使团抵达安西都护府后,将护卫队的事迹奏报长安。李承乾龙颜大悦,下旨嘉奖秦武与阿罗憾,并赐“丝路共护”金匾一块,悬挂于曲女城的驿站正门。他在诏书中写道:“兵者,非为征伐,乃为护民。唐竺合兵卫商路,实乃‘以武止戈’之典范。”
消息传到曲女城,百姓们自发在驿站前立碑,刻汉梵双语铭文:“大唐贞观某年,唐竺合兵,清剿盗匪,丝路复通。商旅往来,如沐春风,此乃两国同心之证。”过往的商队见碑,无不驻足行礼,不少商人还特意焚香祭拜,祈愿护卫队平安。
秦武在天竺驻守三年,离任时,阿罗憾率队相送十里。两人并辔而行,望着脚下繁忙的商道,阿罗憾赠秦武一柄镶嵌宝石的天竺弯刀:“此刀随我征战十年,今赠将军,愿你我虽隔万里,仍共护这条商路。”秦武回赠他一张唐式角弓:“此弓能射三百步,愿将军箭无虚发,护得丝路永无烽烟。”
夕阳下,两人勒马作别,唐军的铠甲与天竺的犀甲在余晖中交相辉映。远处的驼队缓缓前行,驼铃声中,隐约传来商人们的笑语——那是最动听的和平之歌,比任何盟誓都更坚定,比任何碑文都更长久。
当丝路的驼铃穿过兴都库什山脉,当唐式的烽火台与天竺的驿站在商道上连成一线,这支“丝路护卫队”早已超越了军事联盟的意义。他们用弩箭与象兵守护的,不仅是货物与商队,更是两国百姓对安宁的期盼、对繁荣的向往。而那回荡在风沙中的驼铃,终将在岁月里谱写成一曲“唐竺共荣”的千古绝唱。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