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倭国乱象 两派角力(2/2)
接下来的几日,郭正借着与佐伯连子“交易”的名义,在城外的竹林里见了几面。佐伯连子带来了更详细的情报:苏我虾夷最近在奈良城外的神社秘密集结军队,号称“护卫神宫”,实则是防备天皇异动;苏我入鹿则在博多湾赶造战船,说是要“远征新罗”,却把图纸藏得严严实实;最关键的是,苏我氏私铸的兵器,质量极差,“十把刀里,有三把砍不了三刀就会崩口”。
“中臣大人说,”佐伯连子望着竹林外的炊烟,语气沉重,“苏我家如此跋扈,早晚要引来大唐的天威。与其等兵临城下,不如早日向大唐称藩,借天朝上国之力,还倭国一个清明。”
郭正趁机问起倭国的军力部署。佐伯连子从怀里掏出块兽皮,上面用墨笔绘着沿海的布防图——博多湾驻兵三千,对马岛五百,奄美岛两百,全是苏我氏的亲信统领,装备多是皮甲和短弓,只有苏我入鹿的亲卫,才配有铁甲和长弓。
“这些人看着多,其实都是乌合之众。”佐伯连子冷笑,“去年征讨萨摩藩时,三千兵被一百个土着打得丢盔弃甲,还是中臣大人派去的武士才稳住阵脚。”
郭正把布防图小心翼翼地收进怀里,又问:“天皇对大唐的态度如何?”
“天皇常说,”佐伯连子的声音放得更低,“大化改新仿的是唐制,可苏我家却把路走歪了。若是能得大唐相助,他愿效仿新罗,岁岁朝贡,派王子入唐学习。”
离开竹林时,夕阳正染红天际。郭正望着奈良城的轮廓,忽然觉得这城像个熟透的果子,外表看着光鲜,内里却早已被蛀空。苏我氏的跋扈,天皇的隐忍,中臣镰足的谋划,还有那些被苛政逼得喘不过气的百姓……这盘乱棋,或许正是大唐的机会。
回到唐人坊,魏明已经收拾好了行囊。王掌柜煮了锅面条,卧了两个鸡蛋,算是给他们践行——按计划,郭正和魏明明日就要离开奈良,带着情报返回登州,崔察则留在博多湾,继续监视苏我氏的动向。
“这是中臣大人托我转交的信物。”王掌柜拿出个小小的玉坠,上面刻着个“和”字,“他说,若是大唐有动作,看到这个,便知是自己人。”
郭正接过玉坠,入手温润。窗外,奈良城的灯火渐渐亮起,星星点点,像撒在地上的碎银。可他知道,这灯火之下,不知藏着多少刀光剑影。
次日清晨,郭正和魏明混在返航的新罗商队里,登上了离开奈良的船。站在船尾,望着越来越小的城郭,郭正摸了摸怀里的布防图和密信——信里详细记录了苏我氏的兵力、私铸兵器的作坊位置、中臣镰足与天皇的联络暗号,最后还加了句佐伯连子的话:“倭国之乱,在苏我氏;苏我氏除,则海东安。”
船行至外海,魏明忽然指着远处喊道:“你看!”
郭正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十几艘倭船正从博多湾驶出,船头插着苏我氏的旗帜,甲板上的武士正挥刀操练。看那航向,竟是朝着大唐的登州而去。
“看来,他们又要去劫掠了。”魏明的声音沉了下去。
郭正握紧了拳头,指甲深深嵌进掌心。他知道,这封带着血与火的情报,必须尽快送到长安。因为他已经看清,倭国的乱象,从来不是别人的事——那片海的风浪,早已连着大唐的万里海疆;那城郭里的刀光,终有一天会劈向长安的门户。
船劈开波浪,朝着西沉的太阳驶去。郭正望着海天相接的地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快些,再快些。长安的朝堂上,或许正等着他们带回的答案,来决定海东万里波涛的未来。而奈良城的阴影里,中臣镰足站在天皇的御所外,望着远去的船影,轻轻抚摸着腰间的唐式横刀——那是十年前遣唐使带回的礼物,刀鞘上刻着的“天下大同”四个字,在月光下闪着幽光。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