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秦:隐忍十八年,废柴皇子杀疯了 > 第478章:后世之隐患

第478章:后世之隐患(2/3)

复激荡的心情,随即转向嬴政,语气热切地接续并深化了嬴政的观点:

    “当年始皇帝陛下雄才大略,为巩固中央,削弱地方豪强,曾下令‘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将此等可能威胁统治的力量置于眼皮底下,便于监控驾驭。”

    “此乃高明之策!而当今陛下,手段更为巧妙,并非简单迁徙,而是通过新政,让这些富豪、世家的财富,看似自愿,实则在国家引导下,流入国库,流入那些新兴的产业,最终部分惠及黔首。”

    “此举固然能充实国库,收买民心,但正如先生所言,现实便是——旧的世家门阀或许会因此衰落,但新的、以商贾为核心的豪强势力必然会崛起!”

    他走到嬴政面前,目光灼灼,声音带着一丝忧虑:“而且,像陛下这般施政,财富的流向不再像始皇帝时期那样集中、可控,而是如同涓涓细流,散布于天下郡县,藏于无数升斗小民和新兴商贾之手。”

    “这看似雨露均沾,实则更加难以掌控!朝廷想要如臂使指地调动这些资源,其难度远胜往昔!”

    冯去疾深吸一口气,仿佛要说出一个极其严峻的预言,他顿了顿,嘶哑着声音道:“老夫所虑者,更深一层!皇权之稳固,从来并非皇帝一人之事!需得有根基,有柱石!”

    “在老夫看来,那些与国同休、有着共同利益诉求的世家大族,便是皇权最重要的巩固力量之一!皇帝,理应是与世家站在一起,共治天下,方能江山永固!”

    他的语气变得有些痛心疾首:“而如今陛下所为,耗费海量钱财去修建那些看似无私的医馆、学舍,行此藏富于民之策,这……这与始皇帝陛下当年强调集权、强化国家机器、弱化民间私学的治国理念,几乎是完全背道而驰啊!”

    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冯去疾甚至引用了奠定大秦强盛基石的商鞅的理论,神情肃穆:“商君曾言:‘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上无使守战。国以十者治,敌至必削,不至必贫。’&bp;在他看来,这些儒家提倡的德行与智慧,乃是国家混乱软弱的根源!”

    冯去疾说到这里叹了口气:“陛下如今鼓励教化,广建学舍,固然是仁政,其本意或许是好的,以陛下的雄才大略,也确有足够能力掌控全局,驾驭这新的局面。但是——”

    他话锋猛地一转,抛出了一个极其尖锐,也极富远见的问题,目光如同利剑,直刺问题的核心:

    “陛下之后呢?大秦的第三世、第四世皇帝又当如何?始皇帝陛下扫灭六国,一统宇内,功盖三皇五帝!”

    “当今武帝陛下,若延续如今之势,其文治武功,也必将是光耀千古,彪炳史册!”

    “有如此两位光芒万丈的祖先在前,后世之君主,哪怕本身亦是中上之资,励精图治,恐怕也难望其项背,其威望注定被先祖的光辉所掩盖!到那时……”

    冯去疾没有再说下去,但他那忧心忡忡的眼神,那沉重的语气,已经将他内心的恐惧描绘得淋漓尽致。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百年之后,商人集团手握天下大部分财富,势力盘根错节。

    而传统的世家力量因历代皇帝的打压早已衰弱不堪,不再有能力,也不再有意愿去全力巩固皇权。

    届时,皇权被架空,皇帝威信扫地,地方尾大不掉,这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大一统帝国,恐怕就要面临分崩离析的危机了!

    必须强调的是,冯去疾的这番忧虑,并非出于对赵凌个人能力的否定。

    恰恰相反,在他内心深处,已然将赵凌视为一代不世出的圣君明主。

    他相信,以赵凌的智慧与手腕,无论天下出现何种复杂的状况,其本人都应有能力妥善解决,驾驭这艘帝国巨轮驶过惊涛骇浪。

    他所担忧的,是这艘被赵凌改造得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巨轮,其设计理念是否过于超前?

    其运作系统是否过于精密复杂?

    后世那些能力远逊于赵凌的继承者们,是否能够顺利接手,并同样娴熟地操控它?

    他们能否镇得住那些在武帝时代被刻意培养起来,同时也被有效压制着的各方势力?

    嬴政听着冯去疾这番鞭辟入里,直指核心的长篇大论,陷入了长久的沉默之中。

    书房内只剩下那沉香燃烧时发出的细微噼啪声。冯去疾所言的弊端,他岂会不知?

    商鞅的那套治国理念,早已如同基石般深深嵌入大秦的国体,也是他嬴政曾经坚信并强力推行过的。

    平心而论,儿子赵凌如今的许多做法,确实是在与商君之法背道而驰,是在试图扭转一辆已经沿着既定轨道高速奔驰了百余年的战车!

    这其中的风险,何其巨大?!

    稍有不慎,便是车毁人亡的结局!

    即便赵凌本人拥有高超绝伦的“御车之术”,能够险之又险地完成这个急转弯。

    那么下一代、下下一代的“御手”呢?

    他们是否有同样的能力?

    削弱世家实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