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明伪君子 > 第472章 一语成谶

第472章 一语成谶(1/2)

    给山东赈灾的事,自己办妥了。

    可深藏功与名这种事,陈牧是不屑于这么做的。

    如此大功,要是没人知道,那岂不是白做了。

    故而山东籍贯的官员还是要联络的,家书自然也要送。

    可他时间紧,肯定是没办法逐一联络,自然要选一个合适的人。

    谁合适?

    将山东籍贯的官儿们在脑海里过了一圈,很快锁定了一张有些古板的国字脸。

    “就他了!”

    陈牧出了宫,回府取了家书,坐着大轿径直来到了孙府。

    天已二更,孙礼早就睡下了,可接到通报说陈牧来了,还是披着外袍就接了出来。

    “忠义?真是你!”

    陈牧一躬到底:“小侄拜见伯父,深夜来访,还请伯父勿怪”

    “无妨,快进屋叙话”

    孙礼将人引入书房,分宾主落座,陈牧也没藏着掖着,立刻将那些家书拿了出来,并将一切原委悉数告知。

    “经过小侄的再三恳求,陛下已经答应了,可各衙门之间运作难免会出些差池,小侄即将赴任南京,实在分身乏术,此事想来想去,只能拜托伯父了”

    孙礼是国子监祭酒,乃是在京山东籍官员中,少数能在朝堂上说得上话的,家书之中自然也有他一份。

    看着老父亲写的山东大灾景象,孙礼眼圈也红了:“忠义你放心,这个事儿交给老夫了,必然不能让你的苦心白费”

    陈牧起身拱手一拜:“多谢伯父”

    孙礼一把将他拖住,感慨道:“老夫身为山东人,竟还需你这晚辈提醒,才知家乡竟遭此大难,惭愧无地。”

    陈牧闻言立刻开解道:“伯父切勿自责,邸报奏本难免不实,伯父在京,如何能知千里外家乡事,就是小侄也是回了一趟济南,才知晓竟是如此惨状啊”

    他这话虽是开解之语,其实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官儿们每日出是衙门,入是府邸,一切琐碎之事都有下人处理,平日接触的都是达官显贵,最次也都是官身,对民间到底如何,其实是存在一个消息壁垒的。

    譬如孙礼孙祭酒,并非对家乡漠不关心,事实上很多人对此多有关注,知道山东闹了旱灾,也知道貌似很严重,但是官儿,家中都有钱,旱灾暂时还影响不到他们,没有切身感受,在加上消息壁垒,自然无法感同身受。

    孙礼本就是多年国子监祭酒,清流名臣,在士林中有口皆碑的存在,有他联络山东籍官员,比之陈牧亲自施为更贴合了几分。

    其实黄巡抚等人最开始也是想找他的,但是这件事最终拍板还要在皇帝与内阁,士林名声再大,影响不了决策层,这才左看右看,陈伯爷高矮胖瘦正合适。

    如今陈牧以一封封的家书,将大灾彻底展现与面前,带来的震撼,可谓极大。

    有震撼,自然有动力。

    特别是孙礼把陈牧从两淮盐运使的肥缺转到南京闲差的事,也顺势说了出来,无形中将两件风马牛不相及之事串联到一起,官儿们更是动力十足。

    “都是山东子弟,怎能让陈忠义一人担此重责!”

    一众山东官员,纷纷展开游说,并眼也不眨的盯着?

    上有皇帝旨意,下有中低层官员盯着,朝廷的赈灾钱粮最终硬生生的分了一半到山东,在景运五年的大旱灾中,山东活人无数,算是积了大功德。

    可话说回来,钱粮就这么多,救了山东,其他省份自然就受了大难。

    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谁让人家山东朝里有人呢。

    凡事就怕比,两厢对比之下,景运帝在山东的声望扶摇直上,大有万家生佛之感,同样居功至伟的陈牧,也在山东百姓心里彻底种下了根。

    “到底是咱山东出去的文曲星,就是好!!!”

    然而,谁也没想到的是,景运五年的大旱竟然还只是一个前奏,当年冬下了场薄薄一层小雪后,转年再次大旱,整整十个月,滴雨未下。

    景运五年、景运六年,连续两年持续大旱,真正造成了陈牧面圣时特意夸张形容的赤地千里,饿殍遍野。

    可谓一语成谶!

    .......

    陈牧很忙,非常忙。

    知道了自己即将南下,那就要趁这几天的功夫,把该走的关系通通一走遍。

    本着宁多跑一趟,也不落下一家的原则,这位坐着大轿在京城中就跑开了,东家进西家出,院院不落,乃至于最后都惊动了皇帝陛下,特意命张保过来传旨。

    “靖边伯,陛下口谕:京城不是庙会,若您闲着没事干,赶紧滚去上任!”

    张保憋着笑,顺手接过银子,回去复命,只留下陈伯爷在风中不住的凌乱。

    皇帝陛下金口玉言,陈牧不敢再仗着自己年轻充晚辈大肆拜访,老老实实在家待了一天,朝中旨意便正式下达。

    南京兵部右侍郎。

    陈牧拿着新鲜出炉的官凭,忍不住跟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