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臣行过大礼后,按品级入座。
陆沉坐在最靠近御案的位置。
御案上放着刚收到的军报,文德帝沉声说道。
“今日紧急召众位爱卿入宫,是军机处刚刚收到西北军营八百里加急军报。”
“边境地带,北帝国又有异动,他们的铁骑军队正在聚集。”
文德帝面色凝重,目光扫过在座的诸位大臣。
自他登基以来,朝中大事小情从无间断。
但比起外敌来犯,这些也都算不得什么。
“北帝国向来对我朝领土野心勃勃,此次异动,不知又有何阴谋。”
一时间,御书房内气氛紧张,众臣皆低头沉思。
老丞相偷瞄了陆沉一眼,率先起身,拱手道。
“陛下,北帝国此次异动,或许是得知了镇国大将军和众多将领不幸陨落。”
“当下西北军营无大将坐镇,敌军打着趁虚而入的主意。”
此言一出,在座的大臣皆是垂首不语。
老丞相说的不假。
去往西北军营彻查的钦差大臣虽还未回京复命。
但这些大臣都是在朝中浸营多年。
凭着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广泛的人脉,也大致知晓了西北军营的内幕。
要说造成西北军营大将们陨落的罪魁祸首睿王已经不在人世。
幕后推波助澜的先帝也已经驾崩。
可他们临死还给大齐国留下一个烂摊子。
镇国大将军和一众将领遭人暗害,不幸身亡,让西北防线出现了巨大的缺口。
北帝国此时蠢蠢欲动,显然是想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陆沉思绪流转。
他曾去过西北边境,对那边的地形布防都有所了解。
且父亲在世时,在兵法战略排兵布阵上对他也是倾囊相授。
如今父亲不在了。
他又得陛下赏识,身居高位。
此番西北战事将起,正是自己该为国效忠之时。
北帝国的铁骑军队一直是父亲此生劲敌。
当儿子的更该接过父亲留下的重担。
思及此,陆沉毅然起身。
“陛下,西北乃我朝门户,不容有失。”
“臣愿挂帅出征,带领西北军营的将士们击退北帝国的铁骑军,守住我朝疆土!”
坐在御案后的文德帝微微动容,但却不舍得让陆沉去往西北边境。
文德帝更想陆沉能留在京城,为他出谋划策。
刚坐上这皇位,朝中局势同样不容小觑。
有陆沉在身边辅佐,他便能多一份安心。
还不待文德帝说话,兵部尚书便出言反对。
“万万不可,齐国公身居高位怎可以身涉险?”
“且齐国公在军事方面并无建树,下官建议让有实战经验的将军去往西北军营更加合适。”
兵部尚书这话得到好几个大臣的一致认同。
军机处的枢臣行至御案前,行礼说道。
“陛下,西北军营如今虽没有主军元帅,但驻守在边境的兵士仍有近二十万之数。”
“下官听闻齐国公武艺高强,但个人武力终究难以左右一场大规模战事。”
“如今当从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将领中选拔,方能应对北帝国的虎狼之师。”
陆沉闻言倒是不好再坚持己见。
皆因这次前往西北边境的主将,必然会接受西北军营近二十万将士的兵符。
他若一味坚持,反倒显得自己居心叵测,有掌控兵权之嫌。
这便是权势掣肘。
陆沉已经是最年轻的国公之首,文德帝还赋予他随时可以调动羽林卫。
若再手握重兵。
即便坐在龙椅上的表兄不做他想,朝中众臣也会出面干预。
文德帝本就不舍得陆沉涉险,见陆沉不再言语,心中暗自松了口气。
开口时语气轻松。
“诸位爱卿所言皆有道理,西北战事非同小可,确实需要一位经验丰富的将领前去。”
“陆爱卿忠心可鉴,朕心甚慰,不过这西北主帅之位,还需另作安排。”
陆沉恭敬地应道。
“陛下圣明,臣谨遵旨意。若有需要,臣定当在后方为前方战事出一份力。”
思绪仅在一瞬间,陆沉便已想通。
西北边境的战事也不是非他不可。
自己的妻弟和无敌立志从军,正是他们大展身手的机会。
以他俩新兵蛋子的资历自然不可能担当大任,但也能在此番战役中崭露头角。
战事虽险,却也是无敌和月初建功立业的机会。
自己即便不去西北边境,也能和夫人商议后,为他们提供一些帮助。
何况,去往军营重地不可能带着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