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始终无法撼动文臣集团的联合抵制,最终只能以消极怠工的方式抗争,长达二三十年不上朝。
这场“国本之争”不仅耗尽了万历皇帝的治国心力,更让朝堂陷入无休止的党争内耗:文臣集团借“争国本”拉帮结派,形成东林党、齐党、楚党等诸多派系,相互攻讦、彼此倾轧,全然不顾国家安危与民生疾苦。
政务荒废、吏治**、边患丛生、民生凋敝,大明王朝在这场持续数十年的内耗中彻底崩坏,一步步走向了覆灭的深渊。
其实真要说起来,大明的崩坏从土木堡之变就已埋下祸根、拉开序幕。
这场惨败不仅让明朝精锐京营毁于一旦、武将勋贵集团彻底覆灭,更打破了洪武、永乐以来的文武制衡格局,文臣缙绅趁机独霸朝堂,文武失衡的裂痕自此难以弥合,直接加剧了王朝衰败的进程。
后续历代皇帝大多昏聩无能,更是一步步推动大明走向灭亡:正统之后,景泰帝虽有守城之功,却深陷皇位争夺的内耗;天顺帝复辟后宠信宦官、纵容贪腐,朝政愈发混乱;弘治帝虽被称“中兴之主”,却过于仁柔寡断,对文臣集团的膨胀束手无策,未能重塑权力平衡,所谓“弘治中兴”不过是昙花一现;正德帝荒嬉无度,沉迷玩乐、不理政务,大权旁落于宦官与权臣之手;嘉靖帝一心修道炼丹,二十余年不上朝,放任朝臣党争、吏治**,国库空虚、边患四起;隆庆帝资质平庸,在位短暂且缺乏作为,未能扭转颓势;万历帝长期怠政、党争加剧,朝堂彻底分裂;天启帝宠信魏忠贤等阉党,残害忠良、朝政黑暗;崇祯帝虽有心救国,却刚愎自用、猜忌多疑,频繁更换大臣、滥杀将领,最终无力回天。
纵观土木堡之后的明朝皇帝,真正能称得上英明的寥寥无几,唯有成化帝在位期间,尚能整顿吏治、平反冤案,加强边防、稳定政局,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衰败势头,算得上是其中相对贤明的一位。
这就是文武失衡的结果。
朱标闻言,深以为然地点头:“高炽这个‘文武并重、相互制衡’的思路甚好,既矫正了洪武朝的偏向,又避免了前宋的覆辙,是稳妥之策。朕决定,将‘文武并重’纳入承天新政的核心纲领,明确文臣与武将的职责与地位,重塑朝堂平衡。”
朱雄英也补充道:“除此之外,还需加强对文臣的约束,制定明确的律法,严禁文臣结党营私、党同伐异;同时也要保障武将的合法权益,避免文臣随意弹劾、打压武将,让文武官员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三人围绕“文武并重”的具体实施细节展开深入商议——明确文武官员的品级对应、议事规则,完善军队监察与文臣考核制度,制定禁止结党营私的律法条款,确保权力平衡落到实处。
烛火映照下,三人的思路愈发清晰,承天新政的框架也愈发完善:宽刑不宽贪,守住反腐底线;减赋守原则,惠及民生又防士绅渗透;文武并重,重塑朝堂平衡。
这三项核心举措,既革除了洪武朝的积弊,又吸收了历史教训,更兼顾了皇权稳固与天下安宁。
待商议完毕,东方已然泛起鱼肚白。
朱标看着完善后的新政章程,脸上露出了胸有成竹的笑容:“有了这三项核心举措,承天新政的根基便稳固了。明日大朝仪,朕便可将这些政策公之于众,开启大明的新篇章。”
朱高炽与朱雄英也一同起身,目光坚定地说道:“愿陛下推行新政,国泰民安,盛世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