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川皱起眉头,望向东方——那是东平军与吴越军激战的淮北方向。
怎么会出现在淮阳?
数月前,东平军自兖州南下,兵分多路,从兰陵、沛县两个方向齐出,直扑吴越军控制的邳州、彭城一带,锋芒直指宿州。双方在广袤的淮北大地上展开惨烈厮杀,邳州城更是几度易手,先被东平军攻破,后又被吴越军拼死夺回……
眼下两军本该在邳州一线陷入胶着僵持,怎么会突然绕到淮阳来?
淮阳可不是无主之地,那是豫章王的势力范围!
从兖州到宿州,直线进攻邳州、彭城才是最短路径,借道淮阳简直是舍近求远,违背常理。
这里面一定有猫腻!
“拿舆图来!”林川吩咐一声。
亲卫不敢耽搁,立刻转身跑去,片刻后便扛着舆图箱子折返。
林川打开箱子,从里面翻出几张羊皮地图。
这是铁林谷搜集的中原各州舆图,标注着主要城池、官道与河流。
周围的将领们见林川要查舆图,也纷纷围拢过来。
几名亲卫迅速在周围展开粗麻布,又支起几块厚重的羊皮围挡,挡住呼啸的寒风。
林川俯身仔细查看羊皮舆图。
古代的舆图虽不如后世精确,山脉、河流的标注略显简略,城池间的距离也只是大致估算,但大体的方位与关键要道却标注得清晰。
林川的目光在几条路线上来回扫视,苦苦思索着。
东平军绕远到淮阳,或许有几种可能——
其一,避实击虚。
绕开吴越军主力布防的正面战场,借道淮阳从侧翼迂回,打吴越军一个措手不及。
毕竟淮阳与宿州相距不远,一旦穿过豫章军的势力范围,便能直插吴越军的后方。
到时候前后夹击,宿州便岌岌可危。
可仅仅是为了绕开防线?似乎又有些不太合常理。
借道豫章军的势力范围,风险极大,豫章军怎会轻易同意?
除非……
除非东平军与豫章王之间达成了某种默契。
二皇子一直想拉拢豫章王,东平军作为二皇子的死忠,会不会是借着借道的名义,实则是为二皇子传递消息、巩固同盟?
甚至从豫章军处获取粮草补给?
东平军与吴越军激战多日,后勤必然吃紧。
淮阳作为豫章军控制的富庶之地,正是绝佳的补给点。
其二,便是假道伐虢。
借着借道的幌子进入豫章军腹地,一旦站稳脚跟,反过来吞并淮阳?
豫章王此刻正摇摆不定,若东平军趁机在淮阳制造事端,逼迫豫章王彻底倒向二皇子,或是直接抢占淮阳这个战略要地,也不是没有可能。
而且,还有地理因素。
淮北一带河道纵横,冬季虽有结冰,但部分路段依旧崎岖难行,不利于大军和辎重运输。
而淮阳境内官道相对平坦,且靠近淮河,若能从淮阳向东发起进攻,开辟新的战场,这样一来,可使吴越军的防御范围扩大,兵力分散,难以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对抗,为自身在多线作战中创造更有利的战机,也可能让吴越军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而且,如果能顺利借道淮阳,对吴越军来说,可不仅仅是战术方面的威胁。
吴越军也势必会对豫章军产生怀疑,此消彼长,豫章军势必会倒向二皇子。
只是这一切的前提,都得是豫章军点头放行。
可现在看来,淮阳卫守军并不买账,双方已经对峙起来,这又说明什么?
是豫章王内部意见不一?
还是东平军根本没提前沟通,就想强行借道?
“林将军?”
徐文彦的声音打断了林川的沉思。
他不知何时已从后面的马车赶来,显然也知晓了此事。
林川回过神,将心中的疑虑道出:
“徐大人,你觉得东平军借道淮阳,真的只是为了进攻吴越军?”
徐文彦微微点头:“恐怕没那么简单。东平军与吴越军在淮北激战正酣,此时突然绕远,要么是走投无路,要么是另有所图。结合眼下的朝局,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大人也认为他们另有所图?”
“若我站在二皇子的立场,此时最迫切的,便是确认豫章军的立场。”
徐文彦缓缓道,“豫章王一直摇摆不定,东平军只需借道,便可试出豫章王的态度。放行,便意味着豫章军倒向二皇子;阻拦,那便是另外的意思了……”
林川点点头,话锋一转:“有没有一种可能……东平军借道是假,想取淮阳才是真?”
“取淮阳?”徐文彦一愣,思忖片刻,“你是说,若豫章王不愿投向二皇子,东平军便借‘借道被拒’的由头,趁机拿下淮阳?”
他眉头渐渐拧紧:“……淮阳乃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