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喝了口茶,胸口稍缓,说:“岐大夫,我刚才喝了瓶冰可乐,就突然胸口紧,像有块石头压着,连气都喘不上来。以前也有过两次,不过没这么厉害,我以为是累的,没当回事。”
岐大夫摸了摸他的脉,又看了看他的脸色——小李脸色发白,嘴唇也没血色,脉跳得又快又弱。“你这是‘心阳’被冰饮浇着了,‘水克火’,血脉堵了。”
“水克火?”小李愣了,“岐大夫,这又是五行的事?”
“对!”岐大夫拿起桌上的茶杯,往杯子里倒了点凉水,“心属火,水是克火的。你本来在太阳下跑,身体里的‘火’(阳气)都散在外面,护着皮肉;这时候猛灌冰可乐,凉水流进肚子,直接浇到心里的‘火’上,火一下子弱了,没法推动血脉走——血脉就像河里的水,太阳(火)足了,水才能流得快;太阳没了,水就冻住了,血脉也一样,堵在胸口,能不闷吗?”
他又翻出《伤寒论》,指着其中一页说:“张仲景在《伤寒论》里说‘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不过你这不是伤寒,是‘寒饮伤阳’,比那个轻,但根子都是心阳不足。你平时是不是总喝冰饮?夏天一天能喝好几瓶?”
小李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是啊,送快递出汗多,觉得冰饮解渴,一天最少两三瓶,有时候还吃冰西瓜、冰雪糕。”
“这就是症结所在!”岐大夫加重了语气,“心为‘阳中之阳’,是全身阳气的源头,《内经》里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君主弱了,全身都得受影响。你天天喝冰的,就是往君主身上泼凉水,君主没力气了,怎么管得住血脉?现在只是胸口闷,再拖下去,血脉堵得厉害,可就麻烦了。”
小李吓了一跳:“那岐大夫,我这得怎么治啊?”
“我给你开个‘苓桂术甘汤’,这是《伤寒论》里的方子,专门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的。”岐大夫一边写方子一边解释,“方子里的茯苓能利水,把你肚子里的凉水排出去;桂枝是暖性的,能扶心阳,像给心里的火添柴;白术健脾,甘草调和——脾属土,土能克水,健脾也能帮着治水气,不让它再克火。”
他又嘱咐小李:“这药你每天喝一副,温服,喝完别吃凉的。以后送快递,别喝冰饮了,带个保温杯,装温水,或者泡点生姜水——生姜暖性,能补心阳,还解渴。中午吃饭别吃凉菜,吃点热乎的,比如面条、饺子,暖着肚子。”
小李拿着方子去抓药,心里又后怕又庆幸——幸好今天跑来得及时,不然真不知道会怎么样。他回去喝了三天药,胸口闷的感觉就没了,也不敢再喝冰饮了,每天带着保温杯装温水,中午吃碗热面条。一周后,他特意来岐仁堂道谢:“岐大夫,您这方子太管用了!我现在送快递都有劲儿,再也没胸口闷过。”
岐大夫笑着说:“不是方子管用,是你改了坏习惯。心阳足了,血脉通了,身体自然就好了。现在好多专家说‘多喝水’,可他们没说‘喝什么水’‘怎么喝’——像你这样阳气旺但总受寒凉的年轻人,喝多了冰 water,就是害自己;得喝温水,喝暖水,才养人。”
正说着,门口来了个中年人,推着轮椅,轮椅上坐着个老人,正是之前给张阿姨指路的王婶的老伴,王大爷。王大爷今年七十三,最近半年耳朵越来越听不见,手脚也没力气,连筷子都快拿不住了,儿子带他去看了不少地方,都没查出啥毛病,王婶想起张阿姨的事,就让儿子推着王大爷来岐仁堂。
三、王大爷的“老糊涂”:心阳衰了,五脏都没了主
王大爷坐在轮椅上,眼神有些呆滞,儿子在他耳边大声说:“爸,岐大夫问您话呢,您听见没?”王大爷茫然地看着儿子,摇了摇头。
岐大夫示意他儿子别着急,又凑近王大爷,放慢语速,提高声音问:“大爷,您是不是平时总觉得冷?手脚摸着凉?晚上起夜多不多?”
王大爷愣了愣,慢慢点头:“冷……手脚一直凉,晚上得起两三次夜,耳朵也听不清,手里的东西总掉……”
岐大夫摸了摸王大爷的脉,又看了看他的眼睑——眼睑淡白,没有血色。“大爷这是心阳太弱了,连带着五脏都没了主。”他转头对王大爷的儿子说,“你爸是不是平时爱喝凉牛奶?还有,是不是在吃什么‘丸子药’?”
王大爷的儿子一愣:“是啊!我爸有高血压,医生让他喝牛奶补钙,他每天早上都喝一杯冰牛奶;降压药也一直在吃,是那种小丸子。岐大夫,这跟他的病有关系吗?”
“太有关系了!”岐大夫叹了口气,“心属火,是五脏的‘君主’,君主弱了,臣下(肝、脾、肺、肾)也跟着弱。《难经》里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心阳足,才能养神,神足了,耳朵才能听,手脚才能动;心阳衰,神就散了,耳朵听不见,手脚没力气,都是神散了的缘故。”
他又解释:“牛奶这东西,看着有营养,可它属‘寒凉’性,《本草纲目》里说牛奶‘味甘,性微寒’,适合阳气旺的年轻人,不适合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