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姑娘点点头,又问:“岐大夫,那我爷爷平时该注意点啥呀?”
“平时吃饭别过饱,七分就够了。”岐大夫叮嘱道,“老人脾胃虚,就像小火苗,添太多柴反而烧不旺。可以偶尔煮点小米粥,养养脾胃。《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小米最是养脾胃的。”
老人和孙女走后,阿砚把刚才的病例记在本子上,嘴里念叨着:“伤热食用二陈汤加黄连、山楂,伤湿面加神曲、麦芽,伤米食六君子汤加谷芽……师父,要是伤了别的呢?比如肉、鱼之类的?”
“你倒会举一反三。”岐大夫笑着点头,“正好,你可以看看接下来的病人,能不能辨出证来。”
话音刚落,就见一个穿着运动服的年轻人走进来,揉着肚子说:“岐大夫,我昨天跟朋友去吃烤肉,吃了不少羊肉串、烤五花肉,今天早上起来肚子就胀得难受,还反酸,嘴里有股腻味。”
阿砚眼睛一亮,凑过去看了看年轻人的舌头——舌苔厚腻,又摸了摸脉(当然是在岐大夫允许的前提下),然后小声对岐大夫说:“师父,他这是伤了肉食吧?是不是该用六君子汤加山楂?”
岐大夫赞许地笑了:“没错。肉食性滋腻,比米面食更难消化,六君子汤补脾胃,山楂消肉积,正好对症。《本草纲目》里说山楂‘化饮食,消肉积,症瘕积聚,痰饮痞满吞酸’,对付肉食积滞最管用。不过要注意,山楂味酸,胃酸多的人不能多吃,他这情况加个三五克就行。”
年轻人拿着处方走后,堂外又来了个阿姨,手里拎着几个粽子:“岐大夫,我昨天吃了两个粽子,还是肉粽,今天肚子胀得难受,不想吃饭,还觉得胸口闷。”
阿砚这次反应很快:“阿姨,您这是吃了糯米做的粽子,伤食了吧?师父,是不是用六君子汤加神曲?”
“没错。”岐大夫笑着说,“糯米黏性大,最难消化,神曲能消酒食陈腐之积,对付糯米这种难化的食物正好。不过要记住,神曲和麦芽虽然消食力强,但《妇人良方》里说‘神曲善下胎’,朱丹溪也说‘麦芽消肾’,这两味药攻伐之力强,补益之力弱,要是孕妇或者肾虚的人,就得慎用,不然容易伤了正气。”
阿姨连连点头:“我知道了,以后再也不多吃粽子了。”
等阿姨走后,阿砚不解地问:“师父,为啥同样是伤食,有的用二陈汤,有的用六君子汤呀?”
“二陈汤偏于化痰湿、清湿热,适合那些本身脾胃功能还行,只是因为吃了热性、黏滞的食物导致积滞的人;六君子汤里有四君子汤打底,能补脾胃之气,适合脾胃本身就有点虚,或者伤食时间稍长、耗伤了脾胃之气的人。”岐大夫拿起一本翻得有些旧的《景岳全书》,指着其中一页说,“你看这里写的,‘食物已消而泻不止者,此脾胃受伤也,宜六君子汤’,就是说如果积滞已经化了,但还拉肚子,那是脾胃虚了,得用六君子汤补。要是饮食减少、食后难化,是脾胃虚寒,还要加炮姜、木香、肉豆蔻——炮姜温脾胃,木香行气,肉豆蔻止泻,都是针对虚寒的。”
正说着,就见一个老太太被儿子搀扶着走进来,老太太脸色苍白,精神萎靡:“岐大夫,我这半个月来,吃啥都没胃口,吃一点就觉得肚子胀,还老拉肚子,拉出来的东西都是没消化的,手脚还冰凉。”
岐大夫给她把脉,又摸了摸她的手——果然冰凉。“老太太,您这是脾胃虚寒呀。”岐大夫说,“《脾胃论》里说‘脾胃虚寒,则食少而不化’,您这情况,就是脾胃里的阳气不足,像灶里的火快灭了,煮不熟食物,所以吃了难化,还拉肚子。”
“那咋办呀,岐大夫?”老太太的儿子急了,“在别的地方拿了药,吃了也不管用。”
“给你开六君子汤,加上炮姜、木香、肉豆蔻。”岐大夫边写处方边说,“六君子汤补脾胃,炮姜温阳散寒,木香行气消胀,肉豆蔻温中止泻。你回去先吃三剂,要是还没好转,就再加五味子、吴茱萸、补骨脂——五味子收敛止泻,吴茱萸温肝暖胃,补骨脂补肾温脾,因为脾胃虚寒久了,容易连累肾,肾是脾的根,得一起补。”
“谢谢岐大夫,谢谢!”老太太的儿子拿着处方,小心翼翼地扶着老太太走了。
刚歇了口气,一个五十多岁的大爷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张处方单,脸色不太好:“岐大夫,我这肚子胀了快一个月了,之前去别的地方看,说是‘胃火’,给我开了清胃的药,结果吃了之后更难受了,现在不光胀,还发热、口渴,偶尔还呕吐,拉的都是稀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岐大夫接过处方单看了看,眉头皱了皱:“你这本来是饮食难化,脾胃就虚,结果错用了清胃的寒凉药,把脾胃的阳气伤得更重了。《景岳全书》里说,‘饮食难化,而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