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现在不光是孩子,大人也一样。天天盯着手机,熬夜刷视频,工作压力大,情绪不好,再加上胡吃海喝,这些都是暗耗肾精脾气的。有些人总觉得自己没病,可就是浑身不舒服,去检查也查不出啥,其实就是脾肾两虚,气血不足。”
他指了指墙上挂的《黄帝内经》语录:“‘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就是脾肾之气,肾精之血。只要把脾肾补好了,气血足了,身体自然就好了。”
小宇爸妈谢过岐大夫,拿着药方去抓药。走出岐仁堂时,阳光正好,老槐树上的蝉鸣依旧,但小宇的脚步轻快了许多。小宇妈妈看着手里的药包,感慨道:“以前总觉得中医慢,没想到这么快就见效。还是岐大夫有本事,一眼就看出是虚证,要是真去城里瞎折腾,指不定得花多少钱,还耽误孩子。”
小宇爸爸点点头:“以后可得听岐大夫的话,好好养着孩子。也得让家里老人都来看看,别总吃那些凉药泻火了。”
岐仁堂里,岐大夫又拿起了那块陈皮,继续翻晒。阳光透过窗棂,照在他的白大褂上,药香弥漫在空气里,和着窗外的蝉鸣,透着股安稳的劲儿。他知道,像小宇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被“发烧就是上火”的老观念误导,误用寒凉药,反而伤了正气。他能做的,就是用一个个实实在在的病例,把中医的辨证施治讲清楚,让更多人明白,治病要找病根,而不是只看表面症状。
就像《伤寒论》里说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中医治病,从来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脏腑气血出发,找到那个最根本的“逆”,然后用恰当的方药,把身体拉回正轨。而这,也是岐大夫守着岐仁堂,日复一日给人看病的初心——用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守护一方人的健康。
之后的半个月,小宇按时吃药,作息规律,胃口越来越好,人也胖了点。半个月后复诊,岐大夫说他脾肾之气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停了汤药,让他再吃一周六味地黄丸,之后就靠饮食和作息调理。小宇妈妈还特意带了一篮自己种的西红柿来谢岐大夫,说小宇现在不仅不熬夜了,连冰可乐都主动不喝了,学习效率反而比以前高了。
岐大夫笑着收下西红柿,叮嘱她:“养身就像种庄稼,得慢慢养,不能急。平时多给孩子吃点山药、莲子、枸杞,都是养脾肾的,比吃药强。”
小宇妈妈连连应着,心里琢磨着,回头得把这些话告诉小区里其他家长,让他们也多注意孩子的作息和饮食。毕竟,健康这事儿,预防比治疗更重要,而这,也是岐大夫一直想告诉大家的道理。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