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朕,都是为了大汉! > 第536章 大汉要完!

第536章 大汉要完!(1/2)

    崔琰自黎阳渡河,一下船,便到了已经许多年没有来过的中原。

    如今春耕刚过,田里的春禾已经都长了出来,风一吹便是满满的屎尿味……这味道虽然不好闻,但可以预想到的是,待到秋收后,不管什么屎尿,最后都能变成到肚子里的粟米麦饭。

    崔琰没有急着前往荆州,反而是经常站在田埂间,看着来往的大汉百姓。

    让崔琰感到意外的是,沿途的大汉官吏,竟然没有一人当他是敌国派来的探子!

    在河北的时候,他常常在原地站一会就有官吏前来辨别驱赶,要崔琰证明身份后才会放他离开,仿佛像他这样站在田间的“闲人”就是多么罪大恶极一般,但在来到中原之后,却仿佛是稀疏平常一般……

    好在崔琰很快就弄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大汉,似乎是准许有人脱产的。

    不仅仅是他。

    他时不时,也能看到别人如他一般,在田野间四处溜达。

    一问才知,此人是大汉官府专门聘用的师者。

    “大汉,已经做到这种地步了吗?”

    崔琰觉得有些不敢置信。

    中原历经汉赵之战,可谓一塌糊涂。

    可即便是这样,大汉的官府在组织百姓春耕,保证食物之后的第一件事情,竟然是聘请先生?开设庠序?

    崔琰有些不大理解眼前的现象。

    若是东赵朝廷,河北的官府,是绝对不可能有这种组织力的!

    在一番摸索下,崔琰这才明白许多事。

    首先,便是均田制下,大汉的百姓,天然便有厚实的保障。

    其次,刘邈早早就让官府开设了农贷业务,取代了过往百姓只能去向地主豪族押地贷款的模式,让一个即便是一贫如洗的大汉百姓,也可以贷去钱粮养活自己一年以上。

    最后,同时也是崔琰以为最重要的一点——

    崔琰见到了,大量的商贾在中原与南方之间不断往来。

    那些商贾,带来了大量廉价的衣物、瓷器,甚至是粮食!

    这些几乎无穷无尽的物资,才是中原能够迅速自废墟上重建的根本!

    没有这些大量廉价的物资,任凭再好的制度,也总归是扯淡!

    一时间,崔琰对荆州之行更加期待!

    他早早就听说,整个襄阳还有其南面的江汉平原坐落着大量的作坊,统一用来生产布匹、瓷器、金属。

    作为习惯了男耕女织模式的人来说,那里显然是让崔琰无比好奇,甚至崔琰一度以为,只要解开了荆州的秘密,那就能解开整个大汉的秘密!

    而就在崔琰四处溜达的时候,碰巧的,遇见了一处村镇选拔三长的场面。

    大汉用三长取代三老,这是刘邈自从主政以来就改变的事情。

    袁绍与刘邈为敌的时候,就屡次抓住这点攻击刘邈,以为刘邈“有违孝道”、“实乃逆贼”。

    以前,崔琰对大汉的这点制度,其实也是颇有微词。

    毕竟,长者总是要尊敬的。

    刘邈废除三老,从礼法来看,确实有悖于大汉以忠孝治国的原则。

    可真的踏上大汉的领土后,崔琰才知道自己大错特错。

    固然。

    刘邈废除了三老。

    可取而代之的,是每月由官府支出的“养老”钱。

    这些钱或许不足以让一个人大富大贵,但若只是保证温饱,却完全是绰绰有余。

    而且不管老人以前是什么身份,无论是官吏还是农户,其钱数都为统一数目,不存在厚此薄彼。

    所以,刘邈废除三老,看似是大逆不道,但其实却赡养了更多的老者。

    尤其是,身为世家出身的崔琰再清楚不过,所谓的“三老”,其出身其实基本都是当地大户……

    或者说,若非大户出身,一般在田里耕作的百姓也很难活到成为三老的岁数……

    所以刘邈现在的做法,并非不敬老人,反而不如说是废除了少数贵族老人的权柄,将其霸占的资源给匀出来,赡养更多平民老者。

    “老者有多养……刘邈当年在襄阳城外立下的誓言,竟然真的开始一步一步实现了。”

    同时,崔琰对新的“三长制”选拔也是感到极为新奇。

    五家设邻长、五邻设里长、五里设党长。

    凡此三长,基本就能够将基层大小事务统揽。

    相比三长,这样无疑更为精细,同时也避免了基层的做大。

    更令崔琰惊奇的是其方式。

    例如选邻长,则必须是五家成年男子共同投票,票数最高者当选。

    同时,一名邻长,最多只能担任三年,也就是一届,之后连续两届不得当选……

    天才!

    绝对是天才!

    如此,不就彻底摆脱了地方上一家独大的形势?

    毕竟,若是你不当人,那三年后,谁能保证下一届三长会不会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