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 第247章 要改变流寇思维

第247章 要改变流寇思维(2/3)

    李立远眼中闪过一丝狠厉:

    “大帅,何必跟他们掰扯这么多?干脆我直接带人上门,把他们挨家挨户都给屠了!”

    “就以不配合征调的名义,正好把这群乡绅的财产全榨出来,以充军需。”

    可江瀚却摇了摇头。

    “先不急,这是最差的处理方法。”

    “那老东西虽然不怀好意,但他说的也不算错,咱们现在已经不算流寇了。”

    “流寇思维要不得,必须做出改变。”

    李立远听罢有些不解,流寇思维是什么,咱们不是以西北的叛军为主的部队吗?

    那帮拿着农具冲锋陷阵的流寇,怎么能和大帅麾下的边军老卒相提并论?

    其实,是不是流寇,并不以军队的组成来区分。

    流寇思维,则指的是一种战略模式。

    在明末,不少起义军的军事行动,通常都表现出无根据地意识、无建设性目标、纯掠夺性生存的战略模式。

    其核心在于:以暴力为唯一手段,以掠夺为生存基础,以流动为存在方式,拒绝承担任何长期治理责任。

    诚然,很多时候,明末的起义军是不得已才采用这一套模式。

    像明朝这种,到了晚期并且拖欠饷银严重,还能拉出数十万野战部队的王朝,少之又少。

    明廷的剿匪力度之大,放在其他朝代简直难以想象。

    很多起义队伍,攻破城镇后不分阶层,实施无差别抢掠,军事上胜则骄狂冒进,败则一溃千里。

    更重要的是,这群首领天生就仇视文化精英。

    其中就以张献忠为首,杀起士人来毫不手软。

    江瀚看着李立远,解释了半天:

    “咱们打下保宁府,乃至整个四川,不是为了抢一把就走的,而是要以此为根基,发展壮大。”

    “杀光这群乡绅容易,可后面的麻烦就大了。”

    “保宁府三十万百姓要吃饭;赋税要人收,户籍要人管,文书要人写,水利要人修,讼狱要人断”

    “这些事儿,光靠我们这点人可干不过来。”

    “把他们全杀光了,谁来替咱们做事?”

    “难道靠那些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民来干?等他们学会怎么治理地方,这保宁府,恐怕早就乱成一锅粥了。”

    说白了,江瀚现在要面对的局面,和历史上,刚入蜀时的张献忠差不多。

    张献忠入川初期,政策相对温和,旨在争取各方支持。

    打击的对象,也仅限于那些坚决反抗的官绅。

    根据地方志和当时在川的耶稣会士记录显示,其治下初期社会秩序稳定,甚至有大量的明朝官吏,转投了大西政权。

    可后来,大西军因粮饷短缺,实行“打粮“政策,再加上过度依赖没收财产,严厉镇压地方叛乱,波及了大量平民。

    这就导致了四川各地,叛乱四起。

    许多大西军派出去的地方官员,不停地遭到地方反抗武装的袭击,死伤惨重。

    (府、州、县官,有到任两三日即被杀害,甚至有一县,在三四月之内,连杀十余县官者。)

    张献忠为了打击报复,在攻陷成都后,便以‘科举’为名义,召集全川的士子前来应试。

    随后,‘聚之于大悲寺,尽杀之’,遇难者达数千人之多。

    (献忠性情猜忌,恐士子通敌,遂以‘结党谋逆’为由,屠戮应试者。大悲寺之变后,蜀地文人,几近断绝。)

    在皇权不下乡的古代,屠杀学子、士绅,基本上就等于自毁基层的治理网络。

    至此,张献忠的治下,赋税、户籍、水利等,全盘瘫痪。

    政令更是出不了成都府一步,税收断绝。

    于是他只能被迫走上继续抢掠和屠杀的道路,最终彻底失去了人心。

    张献忠的前车之鉴,历历在目。

    所以江瀚一定要避免自己重蹈覆辙。

    保宁府三十万百姓,四川三百万百姓,只靠他一个人是治理不过来的。

    这些保宁府的士绅,之所以敢如此肆无忌惮地,用这种软钉子来对抗江瀚。

    就是因为他们看准了江瀚想要争霸天下,所图甚大。

    争霸天下是离不开他们这群读书人的。

    这群人垄断了知识和行政管理的技能,这就是他们最大的底牌。

    而江瀚也需要利用这群人,来为自己治理地方,保证后方无忧。

    但前提是,这群人必须听话,否则就是养虎为患。

    杀人只是手段,江瀚现在需要的是,分化瓦解这帮乡绅。

    江瀚坐在府衙里沉默不语,良久后,他才慢慢抬起头来。

    一旁的李立远见状连忙凑了上去:

    “大帅这是想到法子了?”

    江瀚点点头,朝他吩咐道:

    “你拿着我的手令,立刻去找赵赞画。”

    “让他把这几家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