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 第265章 上元佳节夜,义军破凤阳

第265章 上元佳节夜,义军破凤阳(2/4)

    然而,关中早已不是昔日的膏腴之地。

    连年的天灾,朝廷无止境的加派,再加上各路官军流寇的反复蹂躏,早已是赤地千里,饿殍遍野。

    罗汝才等人想象中的粮仓,如今只剩下一片白地。

    眼看在陕西刮不出油水,罗汝才和张天琳带着数万饥民,直接一个掉头,浩浩荡荡地杀向了隔壁的山西。

    河南巡抚玄默的处境更惨,他一个人只有五千兵马,却要面对高迎祥和张献忠两路大军的冲击。

    玄默也算是拼了老命,调集了所有能调动的兵力围追堵截。

    可高迎祥身为各路义军名义上的“盟主”,麾下还是有不少能征善战的老营精锐。

    面对玄默仓促组织的防线,高迎祥等人轻松便突围了出去,一路捅穿了整个襄阳府。

    但襄阳城城高墙厚,他们一时半会儿啃不动,于是只能绕开这个硬骨头,借道德安府,一头扎进了河南的汝宁府。

    河南地界,此前曾被左良玉带着官军狠狠“梳理”了一遍,匪患基本已经平息。

    可听闻张献忠、马守应等人重返河南后,各地的百姓们又纷纷揭竿而起,加入了义军。

    张献忠与高迎祥等人在河南短暂汇合后,轻而易举地便攻破了凤阳府的西北门户——蒙城。

    蒙城一破,大明朝的“龙兴之地”中都凤阳,便暴露在了义军的兵锋之下。

    就在两支义军研究怎么攻破凤阳时,凤阳巡抚杨一鹏和守陵太监杨泽适时地送上了助攻。

    他们竟然把看守皇陵的守陵军给逼反了!

    凤阳作为龙兴之地,在明代地位十分特殊,这里埋葬着朱重八的爹娘,朱五四和陈氏。

    当年寒酸的坟头,被修成了占地广阔、殿宇森严的明皇陵。

    而朱元璋早年出家混饭吃的皇觉寺,也被扩建得金碧辉煌,成了皇家寺院。

    自打朱元璋开国后,凤阳就被定为了中都,在政治上享有特殊地位。

    这里有数以万千的宫殿阁楼,葱翠雄伟的山林,养尊处优的官员,被圈禁的高墙罪宗、守陵太监,以及无数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凤阳百姓。

    对凤阳的百姓而言,这所谓的龙兴之地,实打实是座人间地狱。

    明初时期,朱元璋为营建中都,征发民夫百万,耗资无算。

    无数百姓累死、饿死在工地上,可最后还是没能修成中都。

    到了明末时期,内忧外患,朝廷财政崩溃。

    而作为帝乡的中都,更是赋税繁重,名目繁多的“陵寝维护捐”、“中都协济银”压得百姓根本喘不过气。

    再加上土地高度集中,大部分良田掌握在勋贵、宗室和寺庙手中,普通百姓只能沦为佃农或流民,朝不保夕。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这首流传甚广的民谣,可谓是唱尽了凤阳百姓的血泪。

    而到了崇祯年间,守陵太监杨泽的倒行逆施,更是将百姓逼到了绝境。

    他仗着内监的身份,垄断了凤阳的军政大权,把“陵寝维护”当成了搜刮地方的尚方宝剑。

    杨泽指派手下,不断向凤阳的商户、百姓加征所谓的“陵捐”,税额之高,令人咋舌。

    他甚至连守陵士兵那点可怜的饷银也不放过,以至于“商民苦之,军士冻馁”。

    杨泽的亲信爪牙,如指挥使侯定国之流,更是心狠手辣。

    这厮对于交不出钱粮或者稍有反抗的百姓、士兵,动辄施以酷刑折磨,甚至杖杀无辜,军民们对其是恨之入骨。

    催逼时,这狗东西甚至总结出了经验。

    “一不予则系累其颈,再不予则倒悬其躯,三不予而妻子者易于他室内。”

    然而,就算是祖坟百姓的哀嚎上达天听,也极少能得到大明天子的同情,更别说是朱由检了。

    崇祯四年,南京礼部右侍郎钱士升奉命祭拜皇陵,亲眼目睹了凤阳的惨状。

    这位还算有点良知的官员,曾上书崇祯,仔仔细细地描述了凤阳的情形:

    “……凤阳百姓一遇水旱,弃之敝履,擎妻担子,乞活四方。而户口既已流亡,逋赋因之岁积,催征则绝其反顾,招集又疑为空言……”

    他恳求皇帝看在祖宗陵寝的份上,减免凤阳的赋税,给百姓一条活路。

    然而,身为大孝子的崇祯皇帝朱由检,面对这份血泪奏折,只是冷漠地批了几个字:

    “知道了。”

    “其周恤民瘼事情已有屡旨。”

    他竟然就这样轻飘飘地搪塞了过去。

    皇帝不是没给凤阳拨银子,朱由检每年拨给凤阳的不下万数。

    可这些银子,全都用来供养那些被关在高墙里的宗室罪人了,怎么可能花在一帮泥腿子身上?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在崇祯七年末。

    年末时,朝廷往凤阳派了一位巡按御史,想要了解情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