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的高起潜接到崇祯的调令后,便立刻动身,去找祖大寿商议勤王一事。
而祖大寿唯一担心的,就是自己率主力走后,锦州、宁远等前沿要塞的防守问题。
但皇命难违,崇祯催逼甚急。
两人只得抽调兵力,安排防务,准备入京勤王。
从宁锦地区集结大军再赶到北京,最快也需要一个月左右。
可皇太极根本没给他们这个时间。
就在祖大寿刚刚开始动员时,多尔衮、多铎、岳托、豪格等人率部兵分两路,朝着边境杀了过来。
清军一路大张旗鼓袭扰锦州,另一路则绕到了宁远后方的中后所(今辽宁绥中)。
皇太极的战略目标很明确:
不寻求攻城略地,就是要死死拖住祖大寿和关宁军主力,让他们无法分身入关。
面对清军在关外的大规模异动,祖大寿哪里还敢入关?
他立刻上奏朝廷,陈明关外军情紧急,自身难保,实在无法抽调主力勤王。
崇祯接到奏报后,像是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最后一点指望也落空了。
无奈之下,他甚至开始认真考虑,是不是该把洪承畴或者卢象升调回京师,主持防务了。
但对于农民军的深仇大恨,还是让朱由检咬牙顶住了压力。
退而求其次,他只好将保卫京畿、驱逐东虏的希望,寄托在了张凤翼、宣大总督梁廷栋、以及高起潜这三人身上。
崇祯心里也知道这三人恐怕都不靠谱,他对三人的要求也已经降到了最低:
不需要你们斩将夺旗,大败东虏;只要能想办法把东虏赶出关去,就算大功一件。
然而,令崇祯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三活宝刚一上任,就联手上演了一出令人瞠目结舌的荒唐大戏。
正当三人赶赴京师时,阿济格和阿巴泰却在南边的定兴县,意外地碰见了钉子。
面对清军薄城,定兴县军民同仇敌忾,死守不退,甚至还搞起了坚壁清野。
在知州和一位致仕乡绅的组织下,清军竟然打了六七天,都没能拿下定兴县。
阿济格担心此例一开,附近的州县都会效仿死守,于是下定决心,不惜代价也要强攻破城。
最终,在阿济格和阿巴泰等人的合力下,清军以低级军官巴特玛达尔战死为代价,终于攻破了定兴县城。
破城后,清军才发现,指挥守城的竟是袁崇焕的老友、孙承宗的老部下、曾在辽东军中担任过赞画的陆善基。
虽然此人的军事能力平平,但组织防御、鼓舞士气却很有一套,也是清军的老对手了。
得知这个消息,阿济格才松了口气。
原来是运气不好,撞上了硬茬子,并非所有明军突然变得能打了。
于是他立刻挥师向北,继续攻取附近州县,仅仅半日,房山等地便相继被破。
清军在定兴县耗了这么多天,此时张凤翼、梁廷栋、高起潜这“三巨头”,才终于慢吞吞抵达了京师,并开始商议御敌方略。
这三人虽然都不是知兵之人,但他们都有一个清醒的共同认知:
如果祖大寿的关宁主力来不了,这仗根本打不了。
于是,三人想出了一个极其缺德且无耻的办法,按兵不动。
等清军抢够了,自行撤退的时候,再象征性地尾随“追击”一下。
顺便再借一点逃难百姓或者自家溃兵的人头,冒充战功,糊弄过去。
计议已定,三人硬着头皮率领勤王大军南下,抵达了涿州驻扎下来,远远地看着清军劫掠。
当阿济格侦知明军主力到来,只是下令不予理睬,继续抢掠,如果明军敢追击再予以还击。
见此情形,张凤翼和梁廷栋不知所措,进退维谷。
倒是长期在边关、见过些世面的高起潜,以及大同总兵王朴想出了“办法”。
他们偷偷溜回了被清军屠戮一空的定兴县城,并在废墟和死人堆里不停翻找清军遗弃的尸体,企图割取首级冒功。
奈何阿济格在撤退前,已经下令将战死的部下尸体尽数焚烧,导致两人一无所获。
无奈之下,高起潜和王朴只能心一横,下令把城中死难百姓的首级割下,稍作修理后,便带回了涿州大营。
靠着这些人头,他俩谎称在涿州击退了攻城的清军,总算是糊弄了过去。
眼见明军畏缩不前,阿济格更是有恃无恐。
他随后又分兵攻陷了文安、永清、雄县、安州等十几个州县。
甚至有一小股清军,深入到了鄚州口,一头撞上了前来“勤王”的山东总兵刘泽清的部队。
刘泽清见到清军,吓得魂都丢了,连忙下令结阵自保。
那队清军只是分兵出来劫掠的,见到明军人多势众,便自行退走了。
等清军走远后,刘泽清竟厚颜无耻地上奏崇祯,说自己在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