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希望能尽快得到官方承认,以便明正言顺的统治云南,号令各部土司兵马。
然而,使者几次上门求见,都碰了个不大不小的软钉子。
李自成只是一个劲儿的推脱,事关重大,不是他能轻易决断的,必须等王上旨意。
眼下成都方面尚未回信,他不敢轻举妄动。
这番说辞合情合理,让沙定洲的使者虽心急如焚,却也无可奈何。
而与此同时,在江瀚的授意下,曲靖的临时知府何鸿则“私下”出面,多次宴请沙定洲使者。
席间,何鸿多次向使者提出建议:
“贵使可知,有句老话说得好,名不正则言不顺。”
“如今沐天波尚在楚雄,以他黔国公的名义,仍然能号令部分土司和明军残部。”
“只要他活着,对于贵部而言,便是如鲠在喉,总有人会借机生事。”
“据我所知,成都的顾虑也正在于此,一山岂能容二虎?”
“只要拿下了沐天波,镇守云南才能更加名正言顺。”
那使者闻言恍然大悟,于是立刻派人向沙定洲回报此事,点明其中要害。
其实也不用他来提醒,沙定洲自己也十分清楚,只要黔国公还活着就是一个威胁。
他此时正派遣大军围攻楚雄,试图将沐天波及其残党一网打尽。
而沐天波退守楚雄后,也确实以黔国公的名义,向各地土司发出了平叛的檄文,要求他们率兵赶往楚雄。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
大明如今在西南的军事存在已经微乎其微,其影响力更是低到了极点。
黔国公的名头虽然响亮,但值此危机关头,也没多少人愿意为了一个年轻的国公,去硬撼风头正盛、手段狠辣的沙定洲。
除了几家忠心耿耿的土司部落,响应檄文者寥寥无几。
沐天波缺兵少将,面对沙定洲大军的猛攻,只能凭借楚雄坚城苦苦支撑。
就在沙定洲以为自己胜券在握之际,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机悄然出现。
当初护送沐天波突出重围、退至楚雄的石屏土司龙在田提出,如今各路土司各怀鬼胎,阴奉阳违。
仅凭这群乌合之众的力量,根本不可能击败兵锋正盛的沙定洲。
想要挽回败局,必须借助外力。
而眼下唯一有能力、也有意愿介入此事的,便是驻扎在曲靖的汉军。
但沐天波身为大明黔国公,他打心底里是不愿向汉军低头的。
这可是贼啊,他要是点头了,以后九泉之下怎么和列祖列宗交代。
龙在田苦苦相劝,甚至还搬出了沐天波罹难的祖母、母亲、妻子、胞弟等亲眷相劝,最终才勉强说服了他。
随后,龙在田便暗中派出使者出城,秘密前往曲靖,联络李自成。
使者向李自成痛陈利害,并提出以“为沐氏复仇、平定叛乱、恢复秩序”为名,极力劝说汉军出兵介入。
只要汉军愿意相助,并承诺事后保全沐家香火,沐天波愿意出面,号召明军及其他土司部落归降。
这正是李自成等待已久的出兵时机和名分,他立刻将此事八百里加急回报成都。
得到江瀚的首肯后,李自成迅速改变了部署。
他打出了“兴义师,为沐氏复仇,平定沙逆之乱”的旗号,兵分三路出动。
一路偏师两万,由刘宗敏率领南下,直奔沙定洲的老巢蒙自而去。
旨在围魏救赵,迫使其回援。
而另一路,则由马科、余承业统领,埋伏于沙定洲回援的必经之路,阿迷州一带。
而李自成自己,则率领主力按兵不动,暂驻曲靖府。
正在楚雄城下督战的沙定洲,先是接到汉军突然出击的消息,心中一惊。
可他还没理清头绪,紧接着蒙自老家又遣快马来报,说是遭到汉军精锐奇袭,危在旦夕。
沙定洲顿时方寸大乱,老家是他的根基所在,绝不能有失!
他再也顾不得眼前的楚雄和城里的沐天波,连忙下令撤围,亲率主力回援蒙自老家。
沙定洲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摆出的姿态已经够恭顺了,甚至还一口气送上了两百多箱金银厚礼。
这帮汉军简直无耻至极,收了礼不说,如今反倒帮起了沐家。
为了回援老家蒙自,他下令部队一路强行军,火急火燎的往回赶。
可刚刚进入阿迷州境内,沙定洲便遭到了马科、余承业的迎头痛击。
大军途经一座狭窄的山谷内,突闻喊杀震天,伏兵四起。
两侧滚木礌石如雨而下,头顶箭矢火铳密集如蝗。
沙定洲的部队毫无防备,行军队伍被拦腰斩断,首尾不能相顾,顿时陷入一片混乱,死伤惨重。
而他本人虽然多次带兵左冲右突,但也无力回天,最后只能丢弃辎重,率领残兵仓皇逃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