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 第342章 推动医疗改革

第342章 推动医疗改革(1/4)

    王妃顺利诞下世子,汉王府上下喜庆之余,而那支保障王妃生产的医疗团队却并未解散。

    这些大夫,除了原蜀王府的医官,也有从各地请来的名医圣手,几乎囊括了四川的杏林精华。

    如今各方面都已经慢慢走上正轨,也是时候对医疗体系进行改革了。

    不仅是王府需要医疗保障,未来逐鹿中原,同样需要一套强有力的医疗体系。

    很快,江瀚便将太医院的众人,召集到了偏殿议事。

    他也不废话,赐座看茶后,便直接开门见山道:

    “诸位圣手,此次王妃母子平安,全赖诸位之功,本王再次谢过。”

    “不敢,不敢。”

    众人闻言纷纷起身,推脱道,

    “分内之事,王上言重了。”

    江瀚点点头,抬手虚按,随即感叹道:

    “有句话说得好,悬壶济世,泽被苍生。”

    “本王最近一直在思考,良医名方,又岂能限于宫廷王府、高门大户?”

    “如今我四川治下,百姓不缺口粮,军队也亦在日益壮大。”

    “这些人一旦能吃饱穿暖,对求医问药的需求,必然陡增。”

    “可放眼望去,合格的良医却并无多少。”

    “甚至乡野间,还有些招摇撞骗之辈,骗人钱财不说,更害人性命。”

    他顿了顿,一字一句的强调道,

    “因此,本王决意对太医院改组!”

    “将其职能,逐渐转化为一个集医学研究、培养人才、治病救人的综合机构。”

    为首的院判张继源闻言,心中一动,试探道:

    “王上仁心,体恤万民黎庶,臣等感佩。”

    “只是……不知道怎么个改组法?”

    江瀚环视众人,解释道:

    “将太医院改为太医馆,参照天府书院的模式,广招学徒。”

    “太医馆将面向云贵川三省,招收有志于行医问药、或者有一定基础的大夫,进行系统性的培养。”

    “诸位都是名医圣手,我希望由你们来带徒弟。”

    此话一出,偏殿内顿时一片寂静。

    众人面面相觑,脸上多是惊愕与不解。

    按照书院的模式,那岂不就是设立官办学堂,大规模培养医生大夫?

    这个法子对他们来说,实在是闻所未闻。

    但实际上,这并非是多么异想天开的想法。

    在我国历史上,官办的医学教育早已有之。

    其雏形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刘宋朝廷曾设“医学”,北魏则有“太医署”之设。

    至隋朝时,制度初步确立后,隋炀帝便在太常寺下设立了“太医署”。

    这便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医学院,兼具了宫廷医疗、医学教育与考核之责。

    到了唐代,太医署制度更为完善,堪称华夏官办医学的巅峰之作。

    而且还首次开创了分科教学,设有医、针、按摩、咒禁四大科。

    其中医科,更细分为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角法等。

    学生不仅要学习各种经典医术,还有严格的月考、季考、岁考。

    毕业前,也需要参加临床实习,依据成绩分配至宫廷或地方州府。

    到了宋代,太医署改名为太医局,宋徽宗更是将其单独提了出来,实行了“三舍升试法”。

    这一时期,堪称华夏医学发展的巅峰。

    但很可惜,降至元明时,这一制度开始逐渐消亡。

    太医局改为太医院后,其教育功能大为削弱,重心则转向了医疗服务。

    虽然此时的太医院下,仍然设教习厅,负责培养医官,但其规模与制度的完善性,早已远逊于唐宋时期。

    其生源也多为世医子弟或者地方荐举,教育方式更偏向于官办的师徒制度,格局日渐狭隘。

    而民间医学传承,则主要依赖于“师徒相授”或“家传世业”。

    这种方式,固然能传承医学,但其弊端也不小:

    首先师徒传承耗时漫长,出师多少,并无定数;

    而一些医学世家,则容易陷入传男不传女、秘方不示外人的门户之见,导致许多宝贵经验失传。

    更别提民间还有大量滥竽充数、害人不浅的庸医存在。

    因此,江瀚才决心效唐宋故事,设立医学馆,扩大招生,并辅以严格考核,以求规范医学传承,普惠天下百姓。

    然而,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公之于众后,换来的却是一片沉默。

    殿内鸦雀无声,众人的脸上写满了犹豫。

    开设医学馆,那就意味着他们需要将自己视若珍宝的经验、医术、秘方等广而告之。

    在这帮名医圣手们眼中,这简直是动摇根本之事。

    在古代,一技之长就是安身立命的本钱。

    医学乃至绝大多数手艺的传承,都遵循着“非其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