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连独立支队的精锐,也不会轻易尝试百米级的步炮协同。
通常保持在150米左右就够用了。
当然,威力小的火炮,可以压缩到百米内。
战士们进入阵地后,当即对鬼子发起了反击。
弥陀山阵地坡度较大,丁伟又依势而为,利用这个特点,布置了一个易守难攻的防御阵地。
就像当初李家坡打山崎大队的时候一样,只要山上的部队还有弹药,敌人想要打上来非常困难。
当初李家坡一战,山崎大队之所以那么快就被消灭了,是因为仓促修建的工事非常简陋,没有预料到当时的独立二团有很多火炮。
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最终快速灭亡。
但弥陀山上,丁伟做足了准备,别说鬼子的步兵炮山炮轰了,就算拉来105毫米榴弹炮都别想轻易打下。
当然要是拉来150毫米榴弹炮的话,当丁伟没说过这句话。
不过,一个小小的步兵联队,连105毫米榴弹炮都没有,怎么可能会有150毫米榴弹炮?
阵地后面隐藏起来的火炮,开始零散的向鬼子冲锋的队形发射炮弹。
阵地中的掷弹筒兵也朝着鬼子发射着榴弹。
“嘭嘭!”
这么点距离,就算是掷弹筒新兵都有不错的命中率,何况是丁伟部这样的精锐。
呈多队散兵线进攻的鬼子小队,被这精准的榴弹命中率打蒙了。
原本维持的进攻阵型陷入了混乱,不少鬼子稀里糊涂的就死了。
这就暴露出了鬼子在兵员素质上的严重下滑。
精锐老兵没了,很多新兵根本没经受多少战场实地训练,也没有老兵传授躲避火炮的技巧。
很多鬼子新兵,上了战场后稀里糊涂的就被消灭了。
这就是为什么抗战初期,日军能打出夸张的战损比,到了后期却非常拉胯。
这不仅仅是兵员素质和武器装备缺乏的问题,还有日军内部体制性的问题。
这里就暂时不做描述了。
负责正面进攻的一个小队的鬼子,很快就被打垮了,不得不撤退。
该中队其他负责火力协同的部队,看进攻不上去,也跟着向后撤退。
鬼子大队长拿着望远镜,看着阵地上自己的一个小队被消灭了四十多人,心里没有多少波澜。
第一波进攻的士兵,本质上就是送死,拿来摸清八路的火力布置的。
虽然这个小队没有取得多少战果,但却摸清了八路阵地上大体的火力布置,已经发挥了了他们的价值。
不过鬼子大队长知道,这并不是阵地上八路的全部火力,对方肯定要隐藏了一部分。
八路不可能一上来就把全部的火力暴露,就算鬼子大队长看不起八路,也不会把对方当成傻子。
“重新组织继续进攻!”
鬼子大队长面无表情的下达了继续组织进攻的命令。
没有因为麾下一个小队被重创几乎覆灭而影响到。
在一个狂热的少壮派军官眼里,所有的士兵为了天蝗光荣的死去,是他们的荣幸和作用。
这一打,从中午打到了晚上。
直到天色暗了下来后,鬼子才不得已停止了继续进攻。
打了五个多小时,鬼子的这个大队伤亡了三百余人,已经算是重创了。
而丁伟部这一个营,也伤亡了一百余人,多为轻伤,实力没有下滑太过严重。
因为鬼子和我们的情况不一样,鬼子的部队中,战斗人员的比例在40-50%之间。
也就是说,一个满编的鬼子大队,实际上能参与战斗的也就五百人左右。
300余的伤亡,已经让鬼子这个大队损失了超过60%的战斗人员。
基本失去了继续进攻的能力。
当然其余的非战斗士兵拿上枪也有一定的战斗力,只不过不能和正常的战斗人员比而已。
而我军部队,战斗兵比例非常高,达到了60-70%左右,有时候甚至能达到90%以上。
能达到这个比例,主要是因为我军的装备普遍较差,多为步兵,没有多少重武器。
所以对后勤的需求小,常常可以在轻后勤,甚至是无后勤的情况下战斗。
加上可以发动老百姓减缓后勤压力。
所以不需要那么多的后勤部队,战斗兵比例自然就上来了。
只不过独立支队的情况和普通部队不一样,武器装备一点不差,战斗兵比例也维持在50%左右。
这一次因为是防守战,后勤压力不大,所以后勤人员较少,这个营有六百多的战斗人员。
六百多战斗人员,伤亡了一百余人,战斗力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加上轻伤不下火线,很多战士经过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