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阵型的缺点很明显,你这么布置,拉这么大一张网,兵力必定分散,若是敌人太强,推进速度太快。
甚至不需要同时击破两翼的部队,选择正面硬推即可将阵型切割,所以我们会发现在全面抗战的初期。
中国的将领虽然无数次的使用过这个战术,但取得的成绩似乎并不尽如人意。
比如在太原会战期间,阎就曾多次策划诱敌深入的口袋阵,但因为敌人推进太快,阵型常常还没展开就被突破,最终一次都没能成功。
卫在忻口作战时也曾策划过口袋阵,但由于鬼子第五师团火力太猛,正面根本牵制不住。
于是两翼部队只能不停的出兵增援,正面始终无法向前出击。
可以说从淞沪会战开始一直到武汉会战前夕,也就李在台儿庄成功实施过一次漂亮的口袋阵。
但除此之外,使用该战术的中国将领并没有特别亮眼的成绩。
直到1938年8月,此时,负责在长江沿线进攻武汉的日军指挥官岗村,依然采用了迂回包抄的战术。
他一路从九江黄陂出发,溯江而上,进取武汉,另一路则南下攻略德安,向南昌和长沙迂回,以切断粤汉铁路封堵武汉战场上中国守军的退路。
但另一边,在德安方向,一个绰号叫老虎仔的将军正在虎视眈眈的盯着这支南下日军。
他也在这里布下了一个带状绞杀阵,誓要全歼这支日军,以血南风之耻。
最终,万家岭大捷出现。
此时,丁伟同样采取了口袋战术,应对鬼子的迂回包抄战术。
在十五沟,十二沟,白毛沟三处,负责防御的是丁伟部新编第五大队的两个营,约一千名战士。
丁伟部改编后,一共编成了三个大队,分别是新编第四大队,新编第五大队,新编第六大队。
其中新编第五大队,是丁伟手下除了新编第四大队以外,战斗力最强的部队。
鬼子的第三大队进入十五沟后,很快就和新编第五大队的战士交上了火。
在兵力上,两个营的兵力中,战斗人员超过了鬼子。
在地形上,处于防守方的部队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仅仅在炮火方面,这两个营要差一点,不过这是因为丁伟藏拙,进一步吸引鬼子深入。
鬼子的第三大队,在迂回的过程中打得极其艰难。
仅一天的时间,就损失了30%的兵力,最关键的是,军官阵亡比例非常高。
第三大队手下,四个中队长阵亡了两个。
中队长以下的军官,更是伤亡了半数以上。
军官损失惨重,全赖在防守的过程中,丁伟交代专门针对鬼子的军官攻击。
这样能消耗鬼子的战斗力,同时在兵力少又不至于让对方损失太多。
鬼子的这个联队,隶属鬼子关东军第五十七师团。
这个师团是一个特设师团,也就是乙种师团,在42年由独立混成旅团改编而成。
其兵员多为 30岁以上的预备役人员,大队长以下的军官都是退伍兵。
士兵也都是退役后在社会上磨盘滚打好多年后重新征召回来的。
如果没有现役军官的指挥,这些兵很难发挥出战斗力。
这个情况在武汉会战中的鬼子106师团何其相似。
鬼子第三大队军官伤亡太大了,实际上已经丧失了战斗力,与丁伟部新编第五大队的两个营就在十二沟阵地僵持了下来。
既打不过去无法顺利迂回,又因为侧翼还有丁伟部的部队,撤退的话容易被两面包夹。
只能无奈停滞在了原地。
开战两天以来,鬼子的一个联队,用尽了全部的手段却没有取得预期的战果。
鬼子联队长心里已经开始打鼓了。
不过出都出来了,要是损失过大却没有取得多少战果,他绝对会被岗村抓着不放。
他的上级也不好保他,那时候他别说晋升将官,能转入预备役都算好了。
毕竟这次他出来,和直接扇岗村的耳刮子没什么区别。
岗村也在关东军内部有点关系,到时候处理他区区一个犯错的联队长并不难。
鬼子联队长无奈,只能让已经损失惨重的第一大队增援第三大队,企图打通十二沟,白毛沟阵地。
只要拿下了白毛沟,弥陀山上的八路就会失去退路,不得已选择撤退。
那他就还有赢的希望。
第三天,鬼子经过修整后,再一次将损失惨重的第一大队派了出去,加上第三大队,猛攻丁伟部的十二沟阵地。
结果自然依旧是没有取得什么太大的突破。
鬼子经过两天的消耗,战斗力已经大打折扣了。
如果是第一天就用这种方式,还可能在锐气为失的时候,利用两个大队的兵力迂回成功。
可第一大队在第一天损失惨重,第三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