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这万籁俱静的夜里,小鬼子却丝毫不老实。
一支三千人左右的鬼子,绕过了弥陀山,绕过了十五沟,十二沟,直接向白毛沟发起了夜袭。
夜袭被鬼子视为“以奇制胜”的核心手段,尤其用于对抗火力占优的对手。
而在国内战场,因营养不良,许多士兵缺乏夜间视力,难以组织有效抵抗。
国军和八路军初期缺乏系统夜战训练,易在夜袭中溃散。
然而,这些问题在独立支队都不存在。
夜袭是独立支队最擅长的战术之一,行家中的行家。
战斗是在凌晨两点钟打响的。
先是巡逻的排发现了夜色下偷偷摸摸的鬼子,率先开枪示警。
枪声响起后,鬼子原本还在潜行的小部队立即展开了还击。
随着时间的推,双方投入的兵力规模越来越大,从夜袭打成了一场遭遇战。
“进攻!进攻!”
鬼子第十四师团一个联队长大声喊着。
既然被发现并且交火了,那就只能打下去了。
来都来了不是吗?
而且,现在双方都发现了对方的意图,这时候要是往后撤,很有可能遭到八路的拦截,主动权就落入了八路的手里。
所以鬼子联队长心里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拿下眼前的敌人,从后方切断八路十五沟,十二沟阵地,把对方包围起来。
同时还能威胁八路的弥陀山阵地。
随着战斗的愈演愈烈,鬼子的野炮依靠射程开火了。
在炮火的支援下,鬼子逐渐取得了优势。
而指挥部内,丁伟得知消息后,心里却没有惊慌。
“小鬼子选择了夜袭,意料之中。”
“原本想着再打一天后再后撤,现在不用了。”
“命令部队,按照第三套预案执行。”
“命令十五沟,十二沟阵地,将手中的火炮全部向白毛沟鬼子打完后,立即向右翼阵地撤退。”
“白毛沟阵地,在十五沟,十二沟阵地炮火掩护下,撤回丰镇防线。”
“弥陀山主阵地,从侧翼掩护十二沟,十五沟阵地撤离。”
丁伟迅速按照陈铭制定的命令执行了下去。
在战斗打响之前,陈铭就制定了三套作战预案。
第三套预案中,就考虑到了鬼子可能会利用夜袭寻找突破口。
既然鬼子想要突破口,那陈铭就给他们突破口。
弥陀山防线上的八路,在鬼子夜袭下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慌忙向后撤退,这个逻辑没问题吧?
直接撤退太可疑了,可要是利用鬼子夜袭,出奇制胜,那就正常多了。
因为在鬼子的心里,拿下了弥陀山防线,是他们依靠战术取胜获得的。
八路害怕被全歼,所以才会有了全线撤退的举动。
这个模式在全面抗战以来,上演过无数次。
因为后方阵地遭遇攻击,前方阵地担心被包围,断掉了后路,于是仓皇放弃阵地逃窜。
惯性思维之下,鬼子只会认为只是一场如以往一样的胜利罢了。
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变量,那就是鬼子的这个第14师团,自从39年调回东北后,就再也没有回到过关内作战过了。
如今已经是43年了,四年的让关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但鬼子第14师团在关外,就算听说过,没有亲身经历这个变迁,思维未必能转变过来。
陈铭就是利用这一点,利用鬼子的思维惯式和成功路径依赖,给鬼子布下一个大陷阱。
丁伟的命令下达后,十二沟,十五沟阵地立即按照命令从后方对鬼子发起了炮击。
同时收拾东西,准备撤出阵地。
不过在撤出阵地之前,他们还在阵地中给鬼子留下了一些小惊喜。
白毛沟阵地上的战士,收到丁伟的命令后,反击开始减弱,借着炮火掩护,开始向后撤退。
进攻的鬼子开始发现,八路的抵抗正在迅速减弱,他们的推进速度变得更快。
仅仅十五分钟的时间,就成功占据了白毛沟阵地三座主阵地中的两座。
只剩下最后一座高地,拿下了就能彻底掌握这个阵地,完成进攻目标。
“冲锋!冲锋!”
胜利在望,鬼子联队长也不再保留,把自己手上能用的力量全部派了出去。
大批的鬼子开始猛攻最后一座高地。
又经过30分钟的战斗后,白毛沟阵地最后一座高地被鬼子占领。
鬼子原本还想要继续追击,却被从弥陀山主阵地上掩护撤退的炮火拦截,无奈只能看着“残余”的八路逃跑。
“给师团部发电,我部于凌晨三点三十分,成功夺取了支那部白毛沟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