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热水气在两人之间袅袅升起,模糊了彼此的神情,却让话语中的机锋愈发清晰。
摩诃止观的问题,起初确实围绕着“大乘佛法”。
赢子夜便顺着那日观澜台的思路,进一步阐述菩萨道的“六度万行”。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他刻意引用了更多超越此时小乘佛教体系的理念。
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般若思想。
以及“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平等观。
老僧听得极为专注,那双古潭般的眼眸中,不时闪过惊叹与思索的光芒。
他时而追问细节,时而陷入沉思。
对赢子夜提及的“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利乐有情,庄严国土”等大乘宏愿,表现出了近乎痴迷的兴趣!
“殿下慧根深种,所言发前人未发之覆,老衲……茅塞顿开。”
摩诃止观的声音带着真诚的叹服,“昔日只知寻求自我解脱,犹如乘坐羊车、鹿车,虽能出离火宅,却格局狭小。”
“今日闻殿下说大乘菩萨道,方知尚有驾驭大白牛车,承载一切众生同赴宝所之无上法门!”
“此乃真慈悲,真智慧!”
他的赞誉毫不吝啬,甚至带着一种宗教狂热者见到全新真理般的激动。
然而,赢子夜冷眼旁观,心中那根弦却越绷越紧。
他敏锐地察觉到。
每当话题稍微偏离“终极成就”与“生命形态转化”时,摩诃止观总会以一种不易察觉的方式,巧妙地将话题重新引回。
果然。
在又一次对“般若空性”表示赞叹后。
摩诃止观话锋不着痕迹地一转,双手合十,语气变得愈发深邃:“殿下所言空性,妙不可言。”
“然则,既言诸法空相,那这轮回流转,生生不息,又是以何种相而延续?”
“菩萨发愿度尽众生,若众生皆在轮回中沉浮,形态变幻,记忆蒙尘,又如何确保能度到那原本的他?”
“这轮回之机制,究竟为何?”
“转生之奥秘,核心何在?”
他的问题开始深入得令人不安。
不再是单纯的教义探讨,而是直指轮回运作的原理和机制。
赢子夜心中冷笑,面上却依旧平和,斟酌着用词:“佛法所言轮回,乃业力牵引,因果相续。”
“形态虽变,业力种子不灭,如薪尽火传。”
“至于具体机制,玄之又玄,非言语能尽述。”
“大师修行多年,于此当有更深体悟。”
他巧妙地将问题抛了回去,同时仔细观察着对方的反应。
摩诃止观并未回避,反而顺着说道:“业力如种,遇缘则发,形成新的生命形态,此理固然。”
“然老衲曾于古卷中见得一种说法,谓真正的大成就者,或能……干预此过程。”
“非被动随业流转,而是主动选择,甚至重塑转生之身?”
“殿下博闻广识,不知对此可有听闻?”
“重塑转生之身?”
赢子夜眉头微挑,恰到好处地露出一丝好奇,“此说倒是新奇。”
“莫非是指修炼到极高境界,能凝聚不灭元神,择胎而投,乃至凝聚某种法身、报身,乃至化身?”
他故意用了几个大乘佛教后期才完善的概念。
摩诃止观的眼中骤然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精光!
虽然一闪而逝,但那份渴望与探究却被赢子夜精准捕捉!
他身体甚至微微前倾,追问道:“殿下果然知晓!”
“却不知这法身、报身,与寻常轮回之身,有何本质区别?”
“是否……更具威能?”
“更近不朽?”
他的关注点,完全落在了威能与不朽上,而非佛法通常强调的解脱与智慧。
赢子夜心中的疑窦如同雪球般越滚越大!
他不动声色,继续与之周旋。
引经据典,谈及“三身”理论。
说法身无形无相,遍一切处。
报身乃修行功德所感,庄严无比,居于净土。
化身则随缘应现,度化众生。
他刻意描绘了一幅成就者超越凡俗轮回,拥有无尽寿命与神通的美好图景。
摩诃止观听得如痴如醉,呼吸都似乎急促了几分!
他不再掩饰那份热切,反复追问细节:“如此说来,若能成就报身,便可脱离这无常肉身的束缚,得享近乎永恒之生命与自在?”
“那净土何在?”
“如何往生?”
“需要何等庞大的功德或愿力,方能成就?”
“功德愿力,自是根本。”
“需发大菩提心,行难行之事,积无量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