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时代背景与气候语境
宋代气候波动显着,北方冷干化加剧(年均温较唐代低1-2℃),南方洪涝频发(长江流域水灾频率增加40%)。人类对“防风、防潮、防洪”的需求更迫切,推动风水理论从宏观地形转向微观环境改造。
核心派系与理论深化
1. 形势派(地形+微气候调节)
- 代表着作:蔡元定《发微论》。
- 核心理论:“形以势为体,势以形为用”——在山脉大势(势)基础上,细化微观地形(形)对气候的影响,如坡度(缓坡聚气,陡坡散气)、植被(茂林聚湿,疏林散风)。
2. 理气派(方位+时间气候适配)
- 代表着作:王汲《王氏葬书》。
- 核心理论:“理气合时,方位应候”——将方位与节气结合,如冬季需“坐壬向丙”(坐北朝南偏西)以最大化采光,夏季需“坐癸向丁”(坐北朝南偏东)以增强通风,实现“冬暖夏凉”。
方法与工具
- 形势派工具升级:“土圭测影”(测日照角度)、“水准测平”(测地形坡度),用于判断穴位是否“藏风聚气”(如坡度>25°易散气,<10°易积水)。
- 理气派工具升级:“二十四山罗盘”(增加节气刻度),通过“太阳黄经”计算最佳朝向,如北纬35°地区(北方)冬至正午太阳高度角约30°,需朝南偏东5°以增加日照时长。
地域气候适配案例
北方(防寒防风)
-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复原:宫殿区背靠西北山岗(挡寒风),前方挖“泮池”(人工湖,界水聚气),建筑间距与高度比为1:1.5(确保冬季正午日照全覆盖),室内温度比无遮挡区域高3-5℃。
- 北京四合院雏形:“坎宅巽门”(坐北朝南,门开东南)——冬季西北寒风被北墙阻挡,夏季东南季风从巽门入,院内设“天井”(聚暖),四周回廊(遮阳),形成“外防内聚”的小气候。
南方(防潮防洪)
- 江西婺源徽派民居:“四水归堂”天井设计——屋顶坡面向内倾斜,雨水汇入天井(界水聚气),天井地面铺青石板(渗水防潮),四周墙体设“马头墙”(高过屋顶,挡风防火),室内湿度比普通平房低10-15%。
- 湖南凤凰古城:沿沱江布局“吊脚楼”——底层架空(防洪水浸泡),二楼开窗朝江(引凉风散湿),屋后筑“护坡墙”(挡山体滑坡),形成“临水不淹,靠山不燥”的适应体系。
四、明清:派系融合——地域基因的固化与传承(公元14-19世纪)
时代背景与气候语境
明清小冰期(14-19世纪)持续,北方严寒(北京年均温较宋代低1℃),南方“冷湿化”(江南梅雨季延长至60天)。风水理论与地域生活深度绑定,形成“北方藏风聚热、南方散湿通风”的固化模式。
核心派系与理论定型
1. 形势派(地域地形气候模型)
- 代表着作:徐善继《人子须知》。
- 核心理论:“北贵藏风,南贵得水”——明确北方以“藏风”为核心(防寒风散热),南方以“得水”为核心(防干旱、散潮气),形成地域差异化理论。
2. 理气派(地域方位气候模型)
- 代表着作:蒋大鸿《地理辩证》。
- 核心理论:“南北异理,东西殊气”——北方重“日照优先”(方位朝南为主),南方重“通风优先”(方位朝东南为主),并细化“水形吉凶”(北方喜“静水聚气”,南方喜“动水散湿”)。
方法与工具
- 形势派地域化方法:“南北地形三标准”——北方需“山环>水绕”(山为首要屏障),南方需“水绕>山环”(水为首要脉络);北方植被以“疏林”(防挡风过度导致潮湿)为主,南方以“茂林”(防通风过度导致干旱)为主。
- 理气派地域化方法:“罗盘地域刻度”——北方罗盘“子山午向”(正北正南)误差允许±3°(最大化日照),南方“壬山丙向”(北偏西3°)误差允许±5°(平衡日照与通风)。
地域气候适配案例
北方(藏风聚热体系)
- 北京故宫:
- 藏风:背靠景山(人工堆筑,高43米),阻挡西北寒风,冬季宫墙内风速比墙外低50%;
- 聚热:中轴线严格朝南,太和殿广场进深与宽度比为2:1(确保冬至正午日照覆盖90%区域);
- 界水:护城河宽52米(界水聚气),同时作为“冷源”调节夏季温度(比周边低2-3℃)。
- 陕西关中四合院:
- “五间六架”结构(进深大),北墙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