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杂论对话 > 第389章 效率逻辑和平台组织的关系

第389章 效率逻辑和平台组织的关系(3/3)

集团-事业部-工厂-车间”的层级,把8万员工拆成4000多个“小微组织”(最小的团队可能只有3-5人);

    - 每个小微直接对接用户订单,拥有决策权(定价、采购、用人)和收益权(利润分成);

    - 集团从“管理者”变成“平台商”:提供供应链、法务、财务等基础服务,小微团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比如海尔的“卡萨帝”(高端家电品牌),早期只是一个小微团队。他们发现高端用户“想要个性化定制”,传统大厂的流程是“先设计再生产再销售”,而卡萨帝的小微团队直接带着设计师上门,用户说“想要嵌入橱柜的冰箱”,团队当天就能出方案,一周内完成生产——这就是“人单合一”的效率:决策链从“10层”缩短到“1层”,用户需求响应速度提升10倍以上。

    张瑞敏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对他而言,效率的核心是“组织能不能跟上时代的速度”——当用户需求从“标准化”转向“个性化”,组织效率就必须从“规模生产”转向“灵活响应”。

    张瑞敏的效率逻辑:人的效率决定组织效率,组织效率必须对接用户效率。他不追求“管控力”,而是追求“响应力”,通过让每个细胞(小微)直接感知市场脉搏,让整个组织保持敏捷。

    三、大佬们的效率共识:效率的底层是“价值锚点”

    从马斯克到张瑞敏,不同领域的大佬对效率的实践千差万别,但底层逻辑高度一致:效率的本质是“围绕核心价值做减法”。

    - 马斯克的核心价值是“技术突破”,所以他用第一性原理减掉“路径依赖的冗余”;

    - 贝佐斯的核心价值是“客户体验”,所以他用长期主义减掉“短期利润的诱惑”;

    - 巴菲特的核心价值是“资本复利”,所以他用价值锚定减掉“无效交易的消耗”;

    - 任正非的核心价值是“技术壁垒”,所以他用压强原则减掉“分散资源的浪费”;

    - 张瑞敏的核心价值是“用户响应”,所以他用组织拆解减掉“层级传递的滞后”。

    他们的共同点是:先找到“不可妥协的核心价值”(用户、技术、长期复利等),再以此为锚点,砍掉所有与这个价值无关的动作——这才是效率的终极形态:不是“做更多事”,而是“只做对的事”,并把对的事做到极致。

    就像任正非说的:“我们不需要完美的人,只需要有缺点但能聚焦做事的人。” 对企业而言,效率的真相或许是:承认资源有限,接受不完美,把所有力气都用在能让自己“不可替代”的地方。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