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违约金:逾期一天,利息翻倍
信用卡违约金条款堪称“掠夺教科书”:若账单金额1万元,最低还款额1000元,用户仅还了900元,未还部分100元,违约金为“最低还款额未还部分的5%”(即1000×5%=50元),再加上“逾期罚息”(1万元×0.05%×天数),晚还1天的成本是50元+5元=55元,相当于“100元欠款,1天罚息55元”,年化利率达%。
网贷平台的违约金更狠,某平台规定“逾期第一天,按未还金额的1%收违约金”,欠1万逾期1天罚100元,逾期10天罚1000元,远超本金的10%。很多借款人“欠1万,逾期1个月,违约金+罚息就达5000元”,彻底被债务绑架。
- 账单拆分:一笔借款,多笔收费
部分平台将“一笔借款”拆分为“借款+担保+保险”三笔合同,每笔单独收费。比如借1万元,实际签订“借款合同(1万,利率24%)”“担保合同(2000元,费率15%)”“保险合同(1000元,费率10%)”,用户以为总负债1万,实则需还1.3万,实际年化利率达42%。
信用卡“超限费”也是拆分收费的一种:若信用额度1万,用户刷了1.1万,银行会收取“超限部分的5%”(50元),且“超限金额不享受免息期”,按日息万五计息,相当于“多刷1000元,每月多交50元+15元=65元”。
3. 循环套牢:从“救急”到“成瘾”的债务漩涡
一旦借款人逾期,平台会启动“温柔的绑架”,用“看似 helpful”的方式将其拖入更深的泥潭:
- 以贷养贷:拆东墙补西墙的死亡螺旋
逾期1小时,平台客服会“贴心”来电:“您可以在我们平台的‘推荐通道’借一笔钱还上,避免逾期影响征信。” 这个“推荐通道”其实是平台合作的其他网贷APP,利率更高(年化40%-60%)。
某调查显示,70%的网贷逾期者会通过“新平台借款”续命,平均每人在5.8个平台间“周转”。上海的王先生2023年因父亲住院借了3万元网贷,逾期后被推荐到8个平台借款,6个月内债务从3万滚到28万,每月还款额是月薪的3倍,最终只能“借亲友的钱还网贷,再借网贷还亲友”,陷入“三角债”。
- 额度诱导:提额的背后是“加速收割”
信用卡中心会根据用户“分期次数”“还款记录”主动提额,比如“您用卡良好,额度从5万提到8万”,但提额后会通过“短信提醒”“APP推送”诱导消费:“您的额度已更新,可分期购买最新款电脑。” 数据显示,提额用户的月均消费会增加40%,其中70%会“刷爆新额度”。
网贷平台则用“循环额度”让用户依赖:“您还款良好,额度提升至10万,随借随还。” 但“循环额度”的利率会“动态上调”,首次借款年化24%,第5次借款可能升至36%,用户“习惯了借钱”后往往忽略利率变化。
- 最低还款:看似减压,实则“复利陷阱”
信用卡“最低还款”(账单金额的10%)是最隐蔽的套牢手段。若欠1万元,每月只还最低额1000元,未还部分按日息万五计息(年化18.25%),且按“全额计息”(2017年后部分银行改为“未还部分计息”,但仍有银行沿用旧规)。
按“未还部分计息”计算:
- 第1个月:还1000元,剩9000元,利息9000×0.05%×30=135元;
- 第2个月:还1000元(含135元利息),实际还本金865元,剩8135元,利息8135×0.05%×30=122元;
- ……
最终还清1万元需要13年,总利息1.2万元,是本金的1.2倍。若中间有一次逾期,违约金+罚息会让总利息突破2万元。
4. 暴力催收:从“提醒”到“毁灭”的心理绞杀
当“温柔诱导”失效,平台会启动“暴力催收”,用精神压迫+现实威胁逼迫还款,这是陷阱最血腥的一环:
- 软暴力轰炸:让你“社会性死亡”
逾期1天,催收电话开始轰炸,每天拨打10-50次,接通后用“辱骂+威胁”施压:“你是不是想赖账?赶紧还钱,不然让你全家都知道!” 若不接电话,催收会拨打“通讯录好友”(平台在用户授权时偷偷获取),说:“你朋友欠了钱,不还会影响你的征信,赶紧劝他!”
某案例中,大学生小李欠网贷5000元,催收公司一天内拨打其父母、老师、同学电话300余次,甚至P图“小李被警察逮捕”发给班级群,导致小李被迫退学。这类“骚扰通讯录”的行为,本质是“用社会关系绑架借款人”,70%的受害者表示“为了不让亲友知道,宁愿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