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言"富在术数,不在劳身",这里的"术数",在商业中便是对"反"的认知:别人追逐主流时,看到反转的可能;别人恐惧衰退时,看到回归的机遇。第一重境界的行动指导,正是从商业的"反"中学会:不盲目跟随潮流,而是在"反"的迹象中寻找布局点。
三、规律提炼:第一重境界的"反"之理
从自然、人事、商业的现象中,我们可以提炼出第一重境界认知的"反"之规律——这些规律是道的运行在现象层面的显现,也是指导行动的基础。
(一)"反"是平衡机制:过犹不及,道必纠偏
《道德经》"物壮则老,谓之不道",揭示了"反"的平衡作用:万物发展到极端(壮),就会衰老(老),因为这违背了道的平衡原则。就像人体:阳气过盛则上火,道会以"炎症、溃疡"等形式"反"之,迫使其回归平衡;阴气过盛则体寒,道会以"虚火、烦躁"等形式"反"之,推动其回到中和。
这种平衡机制在社会中同样存在。秦代"繁刑严诛,吏治刻深"(《史记·秦始皇本纪》),用极端严苛维持统治(过),道的"反"之力便以"陈胜吴广起义"显现,最终推翻秦朝,让社会回归"宽政"(汉初七十年的黄老之治)。
第一重境界认知的"反",首先是理解这种平衡:任何事物都有"度",超过度,道会以"反"的方式强制平衡——顺应这种平衡,才能避免被"反"所伤。
(二)"反"是循环动力:无往不复,生生不息
《周易·泰卦》"无往不复,天地际也",说的是"反"的循环性:没有永远向前的运动,总会返回起点,这是天地间的常理。就像草木:春天发芽(往),冬天枯萎(复),看似终结,实则是为来年的发芽积蓄能量——这种"往-复"的循环,让生命得以延续。
商业中的"反"循环同样明显:PC时代(往),互联网依赖电脑;移动时代(复),互联网回归手机;元宇宙概念兴起(再往),又试图从手机回到"虚拟空间"。每一次"复",都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在更高维度上的回归——抓住这种循环,便能提前布局下一个周期。
第一重境界的认知,要理解这种循环:"反"不是终结,而是新开始的前奏——在"往"的阶段做好"复"的准备,才能在循环中持续成长。
(三)"反"是认知镜鉴:常人见"正",智者见"反"
大多数人只看到事物的"正向发展"(正),而第一重境界的人能看到"反向趋势"(反)。比如:
- 常人看到"房价上涨",智者看到"涨至极致必跌",从而在高点止盈;
- 常人看到"某行业火爆",智者看到"过热必引发调控",从而提前离场;
- 常人看到"某观点流行",智者看到"过度追捧必生质疑",从而保持独立判断。
《道德经》"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说的就是这种认知差异:众人追逐"有余"(正),而有道者看到"有余"背后的"不足"(反)。这种差异,正是"术数"与"劳身"的分野——劳身者随"正"而动,术数者循"反"而谋。
四、行动启蒙:第一重境界如何指导实践?
第一重境界的价值,不仅在于认知"反",更在于将这种认知转化为行动——它是"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基础,也是"富在术数"的起点。
(一)在"富在术数"中:避"极"守"中",顺势布局
"富在术数"的核心是用规律赚钱,而第一重境界告诉我们:"反"的规律意味着"极致处有风险,反转处有机遇"。
不贪极致:当市场狂热(如2007年A股6124点、2015年P2P热潮),要懂得"物壮则老",及时收手。巴菲特"别人贪婪我恐惧",正是对"反"的运用——在"正"的极致处,用"反"的思维避险。
布局反转:当行业低迷(如2018年的新能源汽车、2020年的线下零售),要看到"否极泰来"的可能。段永平抄底苹果、茅台,正是在市场过度悲观(反的极致)时,相信"价值回归"的"反"之力。
案例:2019年,直播电商还被视为"边缘业态"(反),多数人不看好;但李佳琦、薇娅抓住"流量从图文向视频反转"的趋势,用"术数"(选品、互动、流量运营)实现爆发。这正是第一重境界的行动:在"反"的现象中,看到"道之动"带来的机遇。
(二)在"无为而无所不为"中:知"止"不"妄",顺"反"而为
"无为"的第一重是"不妄为",而"反"的规律告诉我们:"妄为"往往是"逆势而行,追求极致",懂得"反",才能知道"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