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杂论对话 > 第444章 钞溢锚产抗虚浮

第444章 钞溢锚产抗虚浮(2/3)

  1990年代,港元与美元挂钩,但李嘉诚预见“联系汇率制下,港币终将随美元贬值”。他的策略是“将资产分散在以不同货币计价的核心地段”:伦敦的金丝雀码头(英镑资产)、悉尼的商业中心(澳元资产)、香港的长江集团中心(港币资产)。这些物业既能收取租金(造血性),又位于全球一线城市核心区(稀缺性),无论哪种货币超发,都能通过资产价格上涨和租金提升抵御贬值。

    2022年美联储加息导致美元走强,港币跟随升值,但李嘉诚旗下英国资产的英镑租金换算成美元后反而增值,这种“跨货币平衡术”,正是“锚产抗虚浮”的高阶应用。

    2. 任正非:“技术锚”比“货币锚”更持久

    “华为不上市,因为不想让资本的短期逐利干扰技术投入。”任正非的这句话,道破了“技术锚产”的本质。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全球科技公司纷纷缩减研发投入,华为却将营收的15%投入5G研发,这些技术专利在随后二十年的货币超发中,成了华为在全球通信市场占据28%份额的“护城河”。

    任正非曾比喻:“货币就像海水,技术就像船板,海水涨得越高,船板越结实的船越安全。”当2020年全球央行放水时,华为的5G专利授权费收入同比增长30%,这些“看不见的锚产”,比任何房产都更能抵御通胀——因为技术溢价不受货币发行总量影响,只由其不可替代性决定。

    3. 巴菲特:“消费垄断锚”穿越通胀周期

    1988年,美国通胀率高达4.4%,巴菲特却斥资10亿美元买入可口可乐,当时很多人质疑“高估值买饮料公司疯了”。但巴菲特看到的是“可乐的品牌力能让它每年加价3%,且消费者不会因为涨价而减少购买”——这种“消费垄断权”就是最硬的锚。

    事实证明,从1988到2023年,美元M2增长了10倍,可口可乐的股价增长了35倍,年均分红增长9%,其奥秘在于:当纸币贬值时,可乐可以通过提价将通胀压力转嫁给消费者,而品牌忠诚度确保了销量不受影响。这种“定价权锚产”,比黄金更具造血能力。

    4. 马云:“生态锚”构建价值网络

    2008年金融危机后,阿里巴巴没有将融资用于买地,而是投入淘宝生态建设:完善支付系统(支付宝)、物流网络(菜鸟)、云计算(阿里云)。这些看似“烧钱”的投入,形成了一个“商家-消费者-数据”相互依存的生态,就像一张“价值网络”,纸币超发越多,这个网络里的交易规模越大,产生的佣金、广告收入也就越多。

    2020年全球放水期间,阿里的年度活跃用户突破10亿,云计算收入同比增长50%,这种“生态锚产”的抗通胀能力,远超单一资产——因为它不是“锚定某类价值”,而是“自己成为价值坐标系”。

    四、从大佬到普通人:锚产策略的落地路径

    1. 识别“身边的小锚产”

    对普通人而言,不必照搬大佬的巨额投资,关键是找到“符合自身资源的锚产”。比如:

    - 一线城市核心地段的小户型公寓:租金回报率虽低,但“地段稀缺性+人口流入”能确保其价格跑赢货币超发;

    - 不可替代的职业技能:如医生的临床经验、程序员的架构能力,这些“人力资本锚”能随着通胀提高服务价格;

    - 区域性的品牌信誉:如社区里的老字号餐馆,其客户忠诚度能抵御经济波动。

    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年轻时,在一家濒临破产的陶瓷厂工作,他把全部精力投入研发,最终发明了新型陶瓷材料。他说:“当你掌握别人学不会的技术,纸币再怎么贬值,你的价值也不会变。”这种“技能锚”思维,正是普通人对抗虚浮的利器。

    2. 避开“锚产陷阱”

    - 不要把“负债”当“锚产”:贷款购买的度假房,如果不能产生租金,只是“每月流血的资产”;

    - 警惕“炒作出来的稀缺性”:如限量版球鞋、纪念币,这些“人造锚”缺乏造血能力,一旦炒作退潮便会暴跌;

    - 避免“过度杠杆”:2008年次贷危机中,很多人用10倍杠杆买房,当房价下跌时,锚产变成“压垮骆驼的稻草”。

    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在此处尤为重要:“判断一个资产是不是锚,要看它在三种情况下的表现:通胀时能不能涨价,通缩时能不能保值,危机时能不能变现。”

    五、未来的锚产:在技术浪潮中寻找新锚点

    当元宇宙、人工智能、新能源成为新的经济引擎,锚产的形态也在进化。比尔·盖茨在2021年抛售部分微软股票,重仓氢能产业链,他认为“能源技术的稀缺性,将在未来三十年超越房地产”。同样,马斯克将特斯拉的利润投入星链计划,这些分布在近地轨道的卫星,正在成为“太空时代的稀缺锚点”。

    但无论形态如何变化,锚产的本质从未改变:它是人类在货币洪水中为自己打造的“诺亚方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