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就像2023年AI板块行情启动时,有人一开始就满仓买入AI基金,结果板块回调20%就亏得受不了;而懂动态仓位的投资者,一开始只投20%资金,回调时加20%,反弹时减10%,既吃到了行情收益,又没被回调套牢——这就是“仓位跟着信号走”和“仓位跟着情绪走”的差距。
三、达利欧:“全天候仓位”,不管市场怎么走都能赚钱
桥水基金的“全天候策略”,本质是一套“不判断市场方向,只做仓位配置”的体系。达利欧认为,市场永远处于“经济增长/衰退”“通胀/通缩”四个周期里,没有任何人能精准预判下一个周期是什么,但通过配置不同周期里表现好的资产,就能实现“无论市场怎么走,组合都能盈利”。
在桥水的“全天候组合”里,仓位被精准拆分:
- 30%配置股票(经济增长周期表现好);
- 40%配置债券(经济衰退周期表现好);
- 15%配置大宗商品(通胀周期表现好);
- 15%配置现金(通缩周期表现好)。
这套组合不用预判市场周期,只需要根据资产表现动态再平衡——比如股票涨多了,就减仓到30%;债券跌多了,就加仓到40%。数据显示,1996年至2020年,“全天候组合”的年化收益率达到8.7%,最大回撤仅10.8%,远低于同期股票市场40%以上的最大回撤。
达利欧的“全天候仓位”,就像“四季穿衣法”:聪明的人不会预判明年冬天冷不冷,而是在衣柜里准备羽绒服、毛衣、衬衫、短袖——冬天穿羽绒服,春天穿毛衣,夏天穿短袖,秋天穿衬衫,不管天气怎么变,都有合适的衣服穿。而不会穿衣的人,要么冬天只穿衬衫冻得发抖,要么夏天穿羽绒服热得难受——就像满仓股票的人遇到经济衰退,满仓债券的人遇到通胀,只能被动承受亏损。
2022年,全球市场遭遇“股债双杀”,很多投资者因为满仓股票或债券亏了不少,但“全天候组合”仅下跌4.6%——因为大宗商品在2022年涨了20%,弥补了股票和债券的亏损。这就是仓位分散的力量:不用猜市场会往哪个方向走,只要让组合里有“应对不同方向”的仓位,就能在任何市场环境下从容应对。
四、查理·芒格:“仓位压在确定性上”,好机会才重仓
芒格常说:“我这一生,投资做得好的原因,是我只在自己有把握的机会上重仓,其他时候都保持轻仓或空仓。”他和巴菲特投资比亚迪的案例,就是“仓位压在确定性上”的典型。
2008年,芒格通过朋友了解到比亚迪——当时比亚迪还只是一家生产手机电池的公司,刚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市值不足100亿港元。但芒格通过调研发现,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是“技术天才+商业奇才”,比亚迪的电池技术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而且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未来潜力巨大。
他判断“比亚迪有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巨头的潜力”,这是一个“高确定性机会”。于是,他说服巴菲特用伯克希尔1.8%的资金买入比亚迪——对于伯克希尔来说,1.8%的仓位已经是“重仓”(伯克希尔单一持仓很少超过5%)。
买入后,芒格几乎没调整过仓位——哪怕比亚迪股价在2011年至2020年横盘10年,哪怕2022年股价从358港元跌到100港元,他也没减仓。因为他知道,比亚迪的技术优势和市场地位没有变,这是“确定性”的机会,值得长期重仓持有。截至2023年底,伯克希尔持有比亚迪的市值超过300亿港元,赚了近30倍。
芒格的“重仓逻辑”,核心是“仓位与确定性匹配”:不是所有机会都值得重仓,只有那些“看懂了、有把握、长期逻辑不变”的机会,才值得下重注;而对于没把握的机会,哪怕看起来收益再高,也只投一点或者不投。这就像“打靶”:聪明的射手不会对着所有目标都全力射击,而是会瞄准“看得清、打得中”的目标再扣扳机——对于模糊的目标,要么不开枪,要么轻轻扣一下扳机试探,不会浪费子弹。
普通投资者的问题,往往是“仓位与确定性脱节”:明明对一家公司的业务一知半解,却因为“别人说能涨”就满仓买入;明明知道一家公司是优质企业,却因为“短期波动”而轻仓持有。比如2019年,很多人因为“听消息”满仓买入垃圾股,结果亏得一塌糊涂;而对于茅台、腾讯这样的优质企业,却因为“觉得贵”只买了100股,错过了翻倍行情——他们不是“没遇到好机会”,而是不会根据机会的确定性调整仓位,把“重仓”给了不确定性,把“轻仓”给了确定性。
五、如何做好仓位控制?四个“不依赖预判”的实操方法
从巴菲特的“现金仓位”,到索罗斯的“动态仓位”;从达利欧的“分散仓位”,到芒格的“确定性重仓”,大佬们的经验最终指向一个核心:仓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