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抱歉,我也是皇帝! > 第331章 下一个议题,教育。

第331章 下一个议题,教育。(1/2)

    虽然有不少大臣并不想迁都。

    因为长安地理位置优越。

    且因为前前后后陆续有八百多年作为都城。

    导致周遭早就形成一片繁华的帝都拱卫区。

    可考虑到现在是大秦王朝,并且整个王朝疆域发生极大变化。

    西面原吐谷浑、吐蕃人口稀少,北漠人口也不多。

    九州核心人口都在长江以及黄河流域。

    另外加上赵仙罴说过,原天竺地区和原真腊林邑等国地区,有广袤的适合种植的平原。

    所以有大臣出声道:“陛下是否考虑将都城迁至益州?按陛下所说,原天竺地区以及南部真腊林邑等地区,非常适合发展农业。

    既然如此,咱们可以适当的将都城往南迁移。

    因为北漠不管怎么说,人口过于稀少,环境也太过恶劣。”

    然后又有大臣沉吟:“洛阳的话,虽然地处中原,离江南繁华地带比较近,但距离西部高原、天竺平原太远,不方便管控这大片西部以及西南部疆土。”

    “鄂州江夏地区如何?此处乃长江与汉水交汇地区,北接中原,西通巴蜀,南邻湘楚、岭南,东抵吴会,可谓天下之中。”

    “不可,鄂州地处平原,无天险可守,既不如长安有‘四塞之固’,也不如洛阳有‘山河拱戴’。

    我华夏帝国建都首要考虑的便是要易守难攻,岂能立于一片广袤平原之中?”

    群臣一边看着舆图,一边议论纷纷。

    魏征在看着舆图思考许久后,看了眼一脸平静的赵仙罴,沉默片刻,手持笏板躬身道:

    “陛下,臣以为长安依然可作都城,但大秦帝国可以再添置一座陪都。”

    大殿内正讨论的文武百官安静下来,纷纷看着魏征。

    魏征将自己的理由说出来道:

    “既然陛下有促进万民融合之心,那么就不应该顾此失彼,北漠草原和西面高原虽然人口少,条件艰苦,可那里适合放牧,畜养牛羊。

    再说陛下此前不是提到过棉花,有此物的普及,御寒不是问题。

    国家再大力发展人口,发展畜牧业,又将条条大道修建至这些地区,很快这些看似寒冷艰苦的地区,就会欣欣向荣,展现出一片不一样的风貌。”

    “至于陪都,自然是往南靠,可不需往东靠,九州东部已经很是繁华富庶,百姓也对朝廷高度认可,再说陛下想东巡,可乘船沿江河顺流而下,很是方便,如此将陪都设置在东部毫无必要。”

    魏征这番话的重点,一是九州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都是对朝廷认可度最高的华夏百姓,而原吐谷浑、吐蕃、天竺、以及北漠突厥这些民族,才刚刚纳入华夏这个整体,是绝不能在建立王朝之初,忽视对这些地区的教化以及控制。

    所以都城应最大程度,能兼顾北面、西面、西南面这片地区。

    第二个重点,西面高原和北漠草原虽然环境恶劣,可又不是不能发展。

    就像赵仙罴此前在原吐谷浑、吐蕃地区建设的西海城、树墩城、逻些城等等,以及施行的一些利于农业畜牧业发展的政策,已经带动这片地区的发展。

    而且要想控制天竺那片面积巨大适合种植农作物的土地,从大秦都城至天竺地区的直道必须打通。

    这条直道自然不可能从六诏地区,或者从真腊骠国绕过去。

    最好的方式就是先建造大秦都城至吐蕃西南边境的几条直道,再从吐蕃西南边境开拓出几条最快最方面到达天竺地区的道路。

    魏征这番看法,瞬间就获得了许多人的认可。

    可由于担心引起赵仙罴这位大帝的不快,所有没几个人敢吱声。

    说白了,大秦都城之前定的都城在西海城,太后和几位皇妃,还有皇子公主,也在西海城。

    赵仙罴看出许多大臣对他的小心翼翼,他没有急着开口。

    有舍必有得。

    放弃西海城作为大秦国都,是会让西海城现在的住民觉得心灰意冷。

    可治理这么庞大的一个帝国,必须要从全局出发。

    再说在他心里,本就要大力发展北漠、西部高原地区,尤其是要绝对掌控天竺和骠国真腊林邑这些地区,广袤的耕地资源。

    “西海城从地理位置,以及周边资源上来看,既不适合作为国都,也不适合作为陪都。”

    赵仙罴这句话一开口,众大臣纷纷心头一震,齐齐抬起目光看来。

    他们没想到赵仙罴这么快就做出了取舍,而且竟然连将西海城作为陪都都给直接否决了。

    由此可见,他们眼前的这位大帝,是个极理智清醒的人。

    迎着众人目光,赵仙罴手指舆图上长安和剑南道益州两个地区位置。

    他说道:“王爱卿此前说起鄂州江夏地区,乃是天下之中,他是算的上九州之中,但现在可算不上大秦帝国之中,并且地理位置也不够优越。”

    被赵仙罴点名的礼部尚书王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