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你们真是害苦了朕啊 > 第3章 她在丛中笑

第3章 她在丛中笑(2/3)

纳闷。

    此时门帘子掀开,李师师走了进来,带着一个包裹。

    “昨夜听春桃说,你要出趟远门,妾给你备了一些衣服,这次带翠蝶去照顾么?”

    陈绍笑道:“不带,不带,明天塞给大虎就行。”

    原本在一旁有些紧张的翠蝶,闻言暗暗叹了口气,继续去准备要带的行李。

    按理说,以陈绍的地位,在自己的地盘河东出行,就跟巡视一样。

    带着十个八个侍女都是正常的,但陈绍十分注重效率,出门从来不带女眷。

    否则光是来回的速度,就得降下不少来。

    从王府离开的时候,没有多少人出来相送,陈绍也没有告诉大家。

    李师师摆了摆手,笑的十分甜美,嘱咐他保重身体,早些回来。

    陈绍随口应了几句,就开始坐在马车内,考虑开矿的事。

    以前在汾州,大宋开设有“石炭场”,官卖煤炭。

    如今这时候,百姓们用的都是木炭,石炭多用在冶炼、烧窑上。

    但是木炭成本太高了,而且哪有这么多木材。

    河东这里有些无烟石炭,倒是达官贵人的最爱。

    要说石炭取代木炭,如今还真是关键阶段。

    大宋作为一个承前启后的王朝,很多关键的技术,都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史载北宋汴京“尽用石炭,民不贯(惯)薪”;苏轼任徐州知州时主持开凿“石炭井”,日产煤数十吨,供冶铁、制瓷。

    《天工开物》载“南方乏煤,多用木炭;北方多煤,少用木炭”,南北差异显现。

    煤炭含硫高、烟尘大,直接燃烧易损坏炉具,需要炼焦。

    也就是将煤隔绝空气加热制成焦炭,焦炭热值高、杂质少,可替代木炭用于高炉。

    而正好炼焦的技术,也是在此时发明的,所以说大宋民间是真有点东西的.

    要不是异族不断入侵,真不知道他们还能发明出什么来。

    这次泽州的铁矿,也给陈绍提了个醒,要大规模发展炼焦技术。

    首先木炭这东西,已经导致了过度开垦,伐木导致森林锐减。

    北宋时中原“山林悉童(光秃)”,江南“斧斤日寻,弥山亘谷”,木炭生产难以为继。

    而煤炭储量大,是所谓“地藏无限”、分布广(华北、西北均有矿脉),而且煤炭普及的话,可以支持冶铁、陶瓷、纺织大规模生产。

    清晨时候,街市上虽然还没有开始一天的繁华和喧闹,

    但出城之后,官道上反而已经车来人往,熙熙攘攘。

    四处城门,都有成群的车马满载着刚刚从各地运来的货物,川流不息地运往城中,人喧马嘶,更显热闹。

    太原作为河东的中心,如今又是代王的驻地,早就成为大宋最具活力的城邑。

    甚至隐隐有超过汴梁的趋势。

    沿着官道一路南下,陈绍最大的感受,就是道路越来越好走了。

    在这个时候,赶路是个很危险的事,道路上会出现各种问题。

    但是行人如此之多,可见河东的治安也是很不错的。

    陈绍沿途没有停,尽管很多州府,都想要他进去住几日。

    以往时候,陈绍或许会选择几个州府,进去体察一番。

    这次他急着去泽州,看一看如今的铁矿开采,这种新矿的挖掘并不常见。

    如果可以的话,他想要工院尽快把炼焦和炼铁的技术提高一些。

    随着荒地的开垦,水利的兴建,对于铁制农具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有了铁制的犁、锄,才算得上是精耕农业,否则的话产量绝对上不去。

    而铁制农具便宜,成本低,结实耐用。

    陈绍并不担心这些农具,会成为百姓们反抗的武器,要是连这个都怕的话,那就说明你这个王朝,还指不定多烂呢,确实到了要覆灭的时候了。

    陈绍没有骑马,全程在马车之中,但还是在当天夜里,就到了泽州。

    虽然已经是深夜,泽州大小官员,穿的厚厚的,喜气洋洋在城外迎接。

    泽州的知州、通判和兵马督监,笑吟吟地迎了上去,城中府衙在附近明里暗里布置了许多人,以防出现不测。

    陈绍的亲卫来了之后,马上接管了布防。

    知州高士由是个文官,但是看上去虎背熊腰的,颇有些武人气质。

    他是正儿八经的将门之后。

    见到陈绍之后,他的笑就没听过,瞧见代王如此年轻,更是开怀大笑。

    “大王远来辛苦,先歇息一夜,明日咱们再去吧。”

    陈绍点头道:“劳烦诸位半夜来迎,辛苦了!”

    “大王何必要跟我们客气。”

    高士由是开封人,家族在朝中也有些势力,他的先祖北宋开国名将,武烈王高琼,原为盗贼,后投靠后周大将王审琦,因勇猛被赵光义赏识,成为禁军核心将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