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重生2013:超级科技帝国 > 关于本书后期冲出地球的剧情安排

关于本书后期冲出地球的剧情安排(1/2)

    这里说明一下,作者菌不得不考虑过审这个前置条件,老书虫大概是秒懂的,这么安排为的是不踩线踩雷,关小嘿屋很难受,干脆彻底避开省心省事。

    所以选择安排主角冲出地球后,自己单开一桌,建立另一个人类文明分支来展开宇宙篇剧情。

    否则要么就踩线踩雷,要么就显得主角明明已经那么强却如此卑微,设定上是有大魄力的巨佬级人物重生,结果做事总是畏畏缩缩的,会有很强的撕裂感与拧巴感。

    作者菌写得很憋屈,大家看得也憋屈也不爽。

    主角单飞自己单开一桌,就好办多了。

    其一是避开雷区,这个无需多言了。

    重点说说第二点,在剧情上也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主角单飞在剧情逻辑上也不会显得不合理,反而更合理,因为“鱼上了岸就不再是鱼”,文明进入宇宙尺度后,作者菌认为是会像树枝分叉一样出现多个同源的文明分支各自发展。

    各分支有的可能繁荣,有的可能中途惨遭大过滤器筛选灭绝了,过滤器的形式多样,可能内部自我毁灭,也可能惨遭超新星爆发,被伽马射线暴给精准冲击等等。

    当然多个同源分支文明并行发展扩展的模式,这是作者菌的一家之言,描述了人类文明走向宇宙后的畅想的一种可能性,当然也可能会是另一种情况,都有可能,只是在本书作者菌选择了这种情况,并以此展开呈现给大家。

    作者菌的理由是基于宇宙广袤的空间尺度、超远的距离。

    古代的帝国扩张有极限,范围越大控制力就越弱,最核心的原因就是通信效率与交通效率,古代边陲发生大事,半年甚至更久才会传到皇宫,再做出反应,黄花菜都凉透了。

    同样的道理,放在宇宙尺度下,现代人类文明也会面临古时候类似的情况。

    譬如说地球与火星,假定人类在火星建立永久殖民地,一旦火星上的人类具备自给自足的能力,能够自我造血循环,不再依赖地球的资源供养,地球对火星的控制力必然衰落。

    除非你能实现超光速航行与超光速通信,火星那边刚刚发生变故,地球这边就知道了,并且在几天之内就能派出舰队抵达火星展开平乱。

    做不到超光速,发生这种事情,地球只能乖乖接受失去对火星管控的客观事实,因为火星可以失败N次,但地球只要失败一次,就会失去对火星的控制。

    地球与火星的距离尚且如此,更别说整个太阳系,乃至更广袤的银行宇宙了。

    因此,作者菌认为,当一个智慧文明具备离开母星球的能力后,必然会演化出多个同源的文明分支,各自找一块地盘发展。

    若遵循严谨的客观物理定律,就不可能出现“银河帝国”这种单一势力控制一个星系的存在发生。

    要知道光速传播从银河一端到另一端都要十几万年啊,等你知道消息,人家说不定已经在打过来的路上了,半数地盘说不定都已经被人家拿下来了。

    可见,能够控制一个恒星系统,再影响周边几个恒星系统就不得了了。

    除非加入超光速的设定。

    在不加入超光速设定的情况下,作者菌更倾向于未来的人类文明进入宇宙文明形态后,会是多个分支各自并行发展,扩张的方式是各玩各的。

    比如一个分支文明里,出了一个猛人,他选择“分家”,带着一批追随者踏上单程旅途,找到一个新的恒星系统,自己拓荒发展、壮大,逐渐的又多出了一个人类文明分支。

    以此循环往复,如同大树不断分叉一样,使得人类文明扩张到一个又一个的恒星系统。

    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文明形态,有点西周那味儿。

    不同的是,古代西周是天子分封给你一个名分,然后你自己去打地盘,打下来就是你的。

    而宇宙尺度下的这种文明形态,没人给你名分,你也不需要,你自个儿去开荒,开出来了就是你的,大家也都认。

    因为宇宙太广袤,地盘太多了,科技水平上去了,具备行星改造能力。

    这种情况下是不可能互相抢地盘的,因为抢地盘双方都有输的一无所有的风险,而自己开荒是稳稳的,无论是小到个体还是大到一个文明,都是会遵循更低风险策略,有更稳更安全的选择就不会去拼个你死我活。

    然后各个文明分支,同为人类文明可能会成立一个松散的名义上的人类共同体组织,以示大家同源同族,但实际上饭还是分锅吃的,日子还是各过各的。

    可能每一定的年份周期,譬如几百年或几万年一个周期,各文明分支约定,每隔这么多年,就各自派个代表团,一起去文明起源地太阳系的地球。

    接地气的说,就是大家定期约定在祖地聚一聚,明面上是联络感情,吹吹牛什么的,实际上是每N年一度的互相了解彼此的战略窗口期。

    因为各自相隔的距离太过于遥远,平常时期基本没有交流往来,都是各过各的日子。

    能来聚会的文明分支,说明你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