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好的间接验证,铁一般的事实。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哪个机构单位的主事人会为了去验证而投入天量资源,提议也不可能通过。
结果导向的思维让这些科学家们不得不接受一个让他们倍感难受的结论。
不是论文错了,而是,他们自己还没能理解。
就这样,一种奇特的学术敬畏产生了。
全世界没有哪位知名学者敢去公开质疑这篇论文的正确性,因为质疑它,就等于质疑“星箭一号”和“星流”工具这两大铁一般的事实。
这两大颠覆性的工程奇迹,已然是无可争议的间接证据。
质疑只会显得自己无知和酸葡萄心理,谁也不想被贴上这样的标签。
另一位来自殴洲的年过九旬的,德高望重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在闭门研讨数日无果后,对着他垂头丧气的团队成员们感叹道:
“这感觉跟当年爱因斯坦刚发表广义相对论时的情景何其相似,那时,全世界真正能理解其中深意的人,屈指可数。”
“我们或许正处在另一个这样的历史节点上。”
“不是理论不对,是我们的智慧,还未达到能与之对话的高度。”
他这番言论被私下传出,迅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共鸣,陆安的论文也被蒙上了一层类似“天书”一般色彩。
不少西方学者这个时候也都毫不吝啬的把陆安抬到了一个比他们都要高的位置上。
因为只有这样,自己才不会显得低水平,如果不把陆安抬上去作为T0级别独一档,那自己岂不是更显得低水平?
一方面这些全球的顶尖学者们感觉这论文好像不对,但又不知道具体哪里不对,道不出个所以然来,又因为铁证搁那摆着的还不敢明确断言有问题。
该说不说,这是真难受啊。
这些科学家们的感受,在某种程度上是准确的。
他们感觉论文里的逻辑跳转频繁,感觉理解起来困难重重,这一切并非错觉。
因为陆安在这篇精心撰写的178页国语版论文中,只有3页隐晦地指向了部分核心脉络,其它175页内容是一个庞大、复杂、逻辑上还自洽,但本质上是为了隐藏和误导而构建的迷宫。
这是陆安凭借其对数学和物理的深刻理解,构建起来的一个“认知屏障”,它糅合了多个前沿数学分支的艰深概念,并进行了巧妙的扭曲和延伸,编织成一个极其复杂的“伪结构”。
其目的,就是让那些试图进行按图索骥的研究者陷入无尽的思维漩涡,始终无法触及最核心的真理奥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