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野先是注意到了每层走廊的的墙壁,都标着不同颜色的线条。
往上看,二、三层都是绿色,四层则是黄色。
“绿色标识对应的是基本无危害的感染源,也是我们目前主攻的研究方向。”
史旭语气里满是无奈,摊了摊手继续说道,“只可惜这些低危感染源解析出的技术都太过基础,根本没法转化成有实际效用的成品。而且其他庇护城也在同步研究这个领域,我们投入大量精力钻研,没能获得多少实际收益,可要是就此放弃,很快就会被同行拉开差距,陷入被动。”
他顿了顿,有感而发:“研究这行就是这样,外人都觉得迈出第一步最难,只要有了开端就能顺理成章地持续迭代升级。但实际上,第一步仅仅是个起点,能否长期保持稳定的研究发展节奏,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就像咱们幸福城自主研发的芯片,当年问世时几乎稳居废土的T0梯队。可这么多年过去,始终没能成功迭代出第二代产品,技术一直卡在原地。”
“是因为对应的感染源,到现在也没能解析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吗?”程野皱着眉思索道。
“正是如此。”史旭似乎并不奇怪一个“大老粗”检查官能理解这些。
他轻轻叹了口气,开始详细解释:“其实每家庇护城的技术发展,都建立在对应感染源的研究基础上。当年帮我们解析出芯片技术的感染源名叫‘晶藻’,它的内部含有两种关键结构,一种是能吸附金属离子的特殊囊泡,另一种是能感知电磁信号的光敏蛋白。”
“我们的技术原理,是通过合成有机酸溶解周围环境中的铜、金、银等金属氧化物,让晶藻将分解出的金属离子吸收进囊泡,之后再向它诱导电路模板序列,让它在硅基表面精准释放离子,通过离子沉积形成导电线路。但问题也很突出,晶藻天然构建的电路线宽波动极大,制程精度只能达到1000到2000纳米,远远满足不了更高的技术需求。”
“更棘手的是,金属离子沉积过程中还会出现断点、凸起和交叉粘连的情况,导致导电路径极不规整,最终造成电流传输效率低、信号损耗严重的问题,芯片的运算速度和响应速度自然大打折扣。”
“我们最初的设想是通过人工培育优化晶藻,缩小不同藻细胞在繁殖速度、代谢状态上的个体差异,让所有细胞能同步、精准地完成电路构建。可没想到这一步的难度远超预期,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而且晶藻对光照、温度、湿度都极为敏感,环境只要出现微小波动,就会严重影响它的离子沉积精度。”
“当然,最核心的难题还是晶藻的基因稳定性太高,几乎不会发生对技术优化有利的变异。我们尝试过人工基因编辑,但始终难以突破它原始的生物构造局限。除非再来一次 S5、S6级别的病毒爆发,让晶藻发生颠覆性的活性变化,可真等它活过来,想要再控制它进行精密的电路构建,只会变得更加困难。”
史旭的讲解尽量避开了晦涩的专业术语,条理清晰,即便是程野这样的外行,也能第一时间听懂其中的关键困境。
晶藻构建芯片电路的原理,本质是利用其自身的生理活动。
先通过分泌的有机酸溶解金属氧化物,吸收分解出的金属离子后,在硅基底表面精准释放并沉积,形成基础的导电路径,随后分泌含硅多糖类物质,在电路表面形成天然绝缘层,最终搭建出简单的电路结构。
而现代光刻机则基于光学原理,用特定波长的激光作为刻刀,通过复杂的光学系统把芯片设计图缩小投影到涂满感光胶的晶圆硅片上,曝光后晶圆经过蚀刻就能形成电路图案。
说白了,晶藻就相当于一台天然的生物光刻机。
幸福城最初的构想,应该是通过持续培育提升晶藻的品质,降低其生理活动的不可控性,再辅以人工基因编辑,让它能“蚀刻”出更精密的电路结构。
可现实却不尽如人意,品质提升的尝试以失败告终,基因编辑更是难如登天。
这条技术路线看似起步简单,后续的突破却越来越艰难,也难怪幸福城会在芯片领域被其他研究方向的庇护城逐渐甩开。
正说着,史旭刷卡完成身份验证,随手推开二楼一间研究室的门,站在门口轻轻拍了拍手:
“大家都停一下手上的工作,程野,程检查官来视察我们的工作了!”
靠,搞这么隆重?
程野心里暗自嘀咕,有些头疼地快步走进屋,想着赶紧解释几句。
可目光扫过研究室内部,他却发现研究室里虽然坐着十多个人,但穿着正式研究员制服的只有一人,剩下的全都是身着实习生服饰的年轻人。
研究室里的仪器倒是不少,四个硕大的透明培养仓直通天花板,通过管线与中央的银色圆柱相连,仓内装满了无色透明的液体,里面漂浮着的竟然是绿宝虫。
只是和野外见到的绿宝虫相比,培养仓中的个体明显大了一圈,体态也显得更加健康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