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 > 第647章吴仁德的黄昏

第647章吴仁德的黄昏(1/2)

    整个下午,吴仁德就坐在那里,承受着一浪高过一浪的批判。

    会场的空气灼热而粘稠,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

    当王明再次斥责他迷信德国标准时,吴仁德再次试图解释:

    “小王啊…咳咳~王明同志,请允许我解释一下……选择德国标准并非盲目崇拜。

    我们正在设计的这台铣床,其底座刚性要求极高,公差配合必须精确到更精细级别,否则会影响整机寿命和加工精度。

    在某些关键部位的配合公差上,范围确实偏大,不够严谨……”

    “不够严谨?”李振海打断他,语气不像之前那样粗暴,反而带着一种“摆事实讲道理”的姿态,

    “仁德同志,你口口声声说我们自己的标准‘不够严谨’。

    那我问你,东北大连第一机床厂不久前成功试制的新型铣床,采用的就是我们自己的标准,现在已经顺利投产,工人同志们反映十分良好。

    这你怎么解释?难道我们自己的实践,比不上洋人书本上的几个数字吗?”

    这个问题切中要害,会场里不少人点头。

    吴仁德一时语塞,但随即争辩道:“那台机床的工况和设计要求与我们不同,不能简单类比。

    在更高精度的领域,我们必须……”

    “必须什么?必须照搬德国那一套?”王明接过话头,这次他的批判有了更多“事实”支撑,

    “吴总工,大家不是反对学习外国的经验。

    但你公开说‘国内的技术水平落后德国至少二十年’!

    这种言论,难道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难道不会打击我们年轻技术员自力更生的信心吗?”

    这番话引起了更多人的共鸣。

    一位中年女技术员也低声说:“是啊,吴总工有时候是有点……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比较圆。

    上次我提出一个改进方案,他看都没仔细看,就说‘这种思路德国人早就试过了,行不通’。

    您这是不是太过于崇洋媚外了………”

    吴仁德的脸涨红了,他意识到这些批评并非完全空穴来风。

    他急于引入先进技术,有时确实言辞过激,忽视了政治影响和同志们的感受。

    “我……我承认,我说话可能不够注意方式方法,但我绝对没有贬低我们自己同志的意思,我只是想尽快缩短差距……”

    “差距是要缩短的,”李振海的声音变得沉重,“但靠什么缩短?

    是靠跪在地上把洋人的标准奉为金科玉律,还是靠我们自己的双手和头脑,在实践中摸索、总结、提高?

    吴仁德同志,你的问题不在于使用德国标准,而在于你的思想深处,对我们自己的力量缺乏信心,对工人阶级的创造力缺乏认识!

    你这种‘技术至上’、‘专家治国’的思想,本身就脱离了群众,脱离了实际!”

    吴仁德张了张嘴,发现自己这些纯粹从技术效率出发的辩解,在这种指向思想根源、群众感情和民族自信心的批判面前,显得如此单薄和苍白。

    未等吴仁德反应辩驳,李振海直接拍棺定论:

    “吴仁德,你现在选择了躺在旧社会,反动出身和洋人的技术上睡大觉,是在拒绝思想改造,抗拒无产阶级的领导,你的问题,是严重的立场问题。”

    会议结束时,李振海正式宣布:“鉴于吴仁德同志的问题严重,经运动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即日起,暂停其总工程师职务,居家审查,交代问题,希望其他同志引以为戒,深刻反省!”

    散会后,没人敢跟吴仁德说一句话,人们像躲避瘟疫一样从他身边快速走过。

    他独自一人坐在空旷的会议室里,直到夜幕降临,才失魂落魄地走出来。

    冰冷的夜风吹在他脸上,他却感觉不到丝毫寒意,因为内心的冰冷早已透彻骨髓。

    他想到了自己绘制的图纸,想到了国家急需的工业设备,更想到了自己可能永无翻身之日的未来。

    在极度的恐惧和无助中,他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去找那位一直重视技术、敢于用人的陈书记。

    当晚,陈朝阳在家简单吃了口饭,正准备梳理江都基地下一步的技术规划,门外传来了李赤水与来客的低语。

    不一会儿,李赤水轻轻敲门进来,脸上带着凝重。

    “书记,是设计院的吴仁德总工程师,说一定要见您。”

    “吴工?”陈朝阳微微一怔,放下手中的笔。

    吴仁德是留德归来的机械专家,郑教授都多次称赞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是他工业体系里一颗重要的专家。

    这么晚直接找到家里来,绝非寻常。

    “请他进来。”

    吴仁德被李赤水引进来时,完全没了平日的学者风范。

    他脸色惨白,好似一下子老了十岁,手里捏着的一顶旧呢帽几乎被他攥得变了形。

    “陈书记……对不住,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