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俯仰人间二十春 > 85、百尺楼(四)

85、百尺楼(四)(4/5)

若真的积少成多,只怕不是个小数目。有些兵器,也未必真的坏到不能再用。

    脱火赤如今也在京中,虽然没有带军队,他的身边却都是以一当十的高手。

    这真的是巧合吗?

    有人想要利用锦衣卫与司礼监间的积怨,掩盖自己的罪孽。

    如今夏源渤被关在锦衣卫自己的牢房诏狱里,郁仪很难见他,但她此刻有皇帝的玉佩,她打算找时间去碰碰运气。

    郁仪在纸上写完全部的细节,又塞给了韩氏一些伤药:“这些都是内服的,我看你身上的外伤已经开始结痂,这些治疗内伤的药可能更加对症一些。”

    她的眼睛明亮又坚定:“我不会放弃,你也别放弃。

    郁仪放下手里的东西,主动去握韩氏的手:“害人的人、轻贱人命的人,一定都会付出代价的。”

    韩氏被她鼓舞了,微微动容道:“谢谢你。

    她认认真真地对郁仪说:“有你这句话,即便最后不成,我也不会后悔的。”

    谁说蝼蚁没有力量?

    或许她们的力量依然不够强,但只要迈出了一步,就必然还会有千千万万步。

    *

    在这同一天里,赵子息呈交了一份关于税制的奏章。

    他将自己在固原关数年来的心得,都写进了这章奏报中。

    赵子息提出,或许可以将徭役与赋税简化,折合成白银,再按照田亩数分配下来。

    这个构想很新颖,也很大胆。

    太后听完之后却赞不绝口,说若真能践行下去,必然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善举,赵子息也因此受到了封赏,听太后的意思,打算过阵子或将赵子息调动到户部去与张濯做事。

    赵子息走下丹墀时,恰好偶遇了张濯。

    张濯被几名户部的官员簇拥着,面色平淡,与他微微颔首致意,便要往前走。

    赵子息却叫住了他:“张大人。”

    张濯和身边几位同僚低语两句,让他们先走了,他停下来等赵子息走上前来。

    “今日这份功劳不该只属于我,也该属于张大人。”赵子息对着张濯一揖,“若非有张大人提点我,这份报也不可能这么顺利的推行下去。我已与娘娘直言,这份功劳有张大人的一份,请张大人再受我一拜。”

    张濯避而不受:“是你的就是你的,我也只不过是略尽绵力而已,不足挂齿。”

    赵子息前几日到户部衙门里参阅前些年关于税制的卷宗,白元震递给他一张纸,说是他自己的一点想法。可赵子息认识这纸上的笔体,知道这分明是张耀的亲笔。

    纸上将他关于赋税方面的理论逐一进行了批复,又加上了很多独到的见解,让人醍醐灌顶。也让他更好的完善了自己的政治构想。

    张耀不想认这份功劳,不代表赵子息不领情。

    他仰着头看向张耀:“那日张大人将我从固原关外接回,虽然嘴上说,我与你之间不过是信息与利益的交换,如今已经两清,可张大人为何还要帮我?”

    张濯看着赵子息真挚的目光,一句话藏在心底,无法说出口。

    张耀想说:赵子息,前一世你死得太早了,你死在了还没来得及施展才华的年纪。你在固原关外消耗了太多宝贵的青春和光阴,你本可以做一个对朝廷更有贡献的人。

    如果命运迟早将带走你的生命,如果重活一世,我依然注定无法扭转乾坤的话。

    那么我希望能留给你更多的一点时间。

    我对你没有私人恩怨,我做的这一切,纯粹是因为我对你的生命抱有惋惜之情。

    文化是不分立场的,每一个才华横溢的灵魂被迫死去,对于张濯而言,都是无法挽回的遗憾。

    仅此而已。

    这些话,张濯没有办法对赵子息说出口。

    他说:“我不是在帮你,我是在帮大齐的百姓。”

    说完这句,张濯抬步向前走,赵子息在他身后叫他:“张大人。”

    张濯停下了脚步,却没有回头。

    “我们会成为朋友吗?”赵子息的声音变得很轻。

    张濯沉默了很久,最后说:“或许会。”

    他朱红的官服被黄昏的阳光照得鲜焕。

    身外虚名又有何用?

    张濯想把这些东西留给更需要的人。

    他有郁仪在身边就足矣了。

    他要改变郁的命运,或许也能改变更多人的命运。

    张濯走到东华门时想到,自己已经有数日未曾见过郁仪,张命成椿将马车停在路边等着郁仪一起出来。

    没料到这一等便等到了华灯初上,郁仪才独自匆匆走出门来。

    这时候,东华门外只余下了张濯府上这唯一的一辆马车。

    郁仪走到车边,张濯从里面掀开车帘,目光落在她身上时,蓦地柔了几分:“苏给事日理万机,唯我这百无聊赖的闲人,眼巴巴地盼着苏给事驾临。”

    不知怎的,一见郁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