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易接过报告,只稍微看了看,眉头跟着就皱了起来。
庐州的4.0造车工厂要实现产能升级,“超大型压铸机”是核心中的核心。
一体大压铸不光能将几十上百个零件合一,减少上千个焊点,同时也能实现减重、缩短生产、强化车身扭转刚度的作用。
星辰这边想要定制的超大型压铸机,目标是实现前后底板的一体压铸集成化。
届时等F2工厂落成,他们旗下所有高端车型都可以收益,且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和铸造精度。
不过。
要做到这点,对压铸机锁模力的上限要求很高。
星辰汽车这边定制的是6000-8000吨级超大型压铸机。
然而国内的压铸机龙头,无论是力劲集团,还是海天金属,都达不到这个要求。
力劲集团今年量产的“DCC5000系列”,最大锁模力是5000吨,海天金属那边更次一些,量产的压铸机仅仅能达到3000T-40000T。
超大型压铸机的吨位往往决定零件尺寸的上限。
6000吨压铸机的锁模力,可以覆盖3m×2m的型腔投影面积,刚好可以一体压铸汽车后底板。
而10000吨超大压铸机,能覆盖4m×3m的型腔,这意味着汽车整个下车体(后底板+前底板+纵梁)、包括完整电池包壳体,都可以一体压铸出来。
所减少的焊接、装配工序是非常巨大的。
一体化压铸件成本至少下降20%-30%。
力劲集团在6000吨大型压铸机上的回应还算热烈,技术上已有成果,海天金属在这方面逊色不少,声称暂时无法量产。
而对于8000吨以上的需求,两家反馈的结果都不是很明朗。
许易只能暂时将海天给放弃了,打了通电话给力劲集团对接的负责人。
“许总,6000吨机的落地还需要等一段时间,目前我们也遇到了一些瓶颈,锁模系统的四点式曲肘需完全同步,否则会导致模具偏载,一侧锁模力过大,另一侧过小,引发模具开裂的问题。
还有整体式铸钢机架要通过真空熔炼+深冷退火消除内部应力,国内的大型真空炉也很难满足温度均匀性,把误差控制在正负5℃之间。
至于8000吨机的问题就更多了,很多地方也被国外卡着,要么成本过高,要么就是专利瓶颈,所产生的研发费用和技术难度,是超出了我们预期的。”
力劲集团总裁刘卓明在电话里说明道。
面对星辰汽车这样的客户,他们是很尊重的,但技术难点也摆在这儿。
不是不做。
主要是确实难做,开发压力重重、路长且阻啊。
许易是不太懂大型压铸机的技术细节,这些深层供应链的技术,往往分布在全球。
可能一个伺服电机、或是大流量伺服阀都会被卡住、工艺瓶颈上的问题就更多了。
但他也听出来。
虽然阻力大,技术难度大,甚至有一些更变态的全球化问题要解决。
对方却没说做不了。
“刘总,我想你低估了我们星辰汽车对一体化压铸技术的重视,6000吨的超大型压铸机,我们星辰是一次要两套,同样我们这边的工程技术团队,也可以全力配合你们研发,咱们可以单独成立一个联合研发室。”
许易先抛出一颗定心丸。
高端超大型压铸机的市场并非那么明朗。
起码在汽车行业,“一体化压铸”的概念都并未被提出。
力劲也害怕研发出来,客户稀少的问题。
六千吨机的现状尚且如此。
更别说研发难度更大的八千吨超大型压铸机了。
闻言。
刘卓明的精神不禁一振,语气甚至略带结巴了:“许总…两套?不是一套啊!”
“之前我们的技术人员可能光提交了模型与精度需求,没提及需求量的问题,现在庐州F2工厂工期已定在即,首批两台大型压铸机,我想还是需要你们的全力配合的。”许易笑着说道。
接着又抛下另一枚深海炸弹。
“不止是六千吨机,包括八千吨机的需求我们同样紧迫,研发上咱们可以形成合力,价格也不是问题,只要有产出,我们同样订两套,可以先签合同。”
哪怕把研发成本算进去,国产的超大型压铸机也要比进口的便宜,并且还不会被卡脖子。
按照星辰汽车目前在业界的地位和营收,是有信誉背书的。
许易也不会满足一体化压铸光解决前后底板的问题,包括电池底板,车身部件,这些后期都会用到一体化压铸的工艺。
只有供应链生产设备发展了,星辰汽车的生产效率、生产成本,车身强度才能更好进步。
这和上次与宝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