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等级的新能源车,要启动批量生产是一道极为庞大的工序。
要确认生产能力,保障物料供应,严控质量与供应商备用库存,牵扯到上下游供应链极为庞大的备货量与资金流。
而许易要做到发布即发售,意味着要承担提前备货的庞大压力。
这是一种激进的做法,虽然风险高,一旦成功的收益也大。
对外召开发布会,然后首月发售仅备货几十台,到接下来几个月再爬升至几百台、上千台的产能,这么做虽然符合传统那一套,却不符合人性。
把消费者的胃口吊起来,提个车还要等大半年,市场热情便会因此消耗掉。
甚至有些车企,提前几个月就开始对外“预热”了。
新车信息,配置信息满天飞。
各种“不小心泄密”,媒体舅舅党。
实则哪有那么多泄密,都是车企的小套路。
提前试探一下,到时候先开预定,预定过后一个月再开发布会大定,各种接二连三的试探消费者和市场预期,降低备货压力。
不是耍猴,胜似耍猴。
…
“各位,接下来就是冲刺的阶段了……”
大会上,许易面向供应商的合作代表人,很诚恳且正式的言语。
“激励的话,想必大家可能也听腻了,冲击高端这条路能不能走成、能做多大多强,依仗大家共勉,万望大家把握生产,严控质量。”
话音刚落,下方立刻有回应。
“许总,我们信你!”
“共勉!!”
……
不少小供应商是跟着星辰一路做起来的。
譬如车内的注塑件、密封件、线束、座椅面料等,都是优先在本地采购。
很多配套供应商是因为有了星辰的大批量订单,才有今天的利润和制造规模。
而星辰对于头部的核心供应商、像高通、英伟达、博世、采埃孚这些,都签订了一年以上的长期采购协议,通过预付定金+缩短付款周期锁定了一部分产能。
对于中小型供应商、原材料供应商,则都通过或缩短付款周或预付全款的方式来缓解压力。
目的就是为了将产能牢牢控制。
特别是对于芯片和屏幕供应,都是大批量锁订单、再三确认库存,提前屯了一批。
许易可不希望开完发布会,国外突然搞出厂房起火、屏幕缺货、芯片产能拉缸这种事情。
而最核心的三电,反而是最不用担心的。
这玩意星辰自己就能产,且也没太大的产能瓶颈。
目前第二代极星电池与V6电机,都到了批量生产阶段。
陈力宝作为董事长这次代表东安动力出席经销商大会,作为一线的核心供应商,也是第一次与星辰汽车展开深度合作,为表重视他亲自前来,也表态出全力配合的意愿。
在这之前,他其实很难想象到,作为一家发动机生产商,居然以这种形式打入新能源行业。
增程发动机不是没想过,也不是没预案。
只是。
这一上来的起点,超出了他的预期。
高端增程新能源车,真能成吗?
原本他是没多少信心的。
可双方团队合作研发所产生的进展,他对星辰汽车这家企业,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
信心在这过程中,也慢慢充盈起来了。
……
“陈总,增程发动机是动力系统的核心,前期我们既做了大量的研发工作,也有生产的准备,不过到了临门一脚,质量方面还请多把把关。”
郑铁和负责其他负责生产、库存的高管在对接。
许易则顺势走了过来。
核心供应商的产能都已经锁定了,他还要确认质量问题的把控。
陈力宝看了眼正在运行的厂区,轻吸了口气:“许总,你放心,我们必将全力以赴……”
别看只是一台1.5T的四缸发动机,实际上面用到的工艺和材料,在当下东安动力整个体系的产品,都算得上极高规格。
否则热效率不可能达到40%以上这么夸张。
“前期我们经过了完整的批次测试,找南山铝业定制的铝合金纯净度很高,进口气门的杆径公差控制在 0.007mm以内,活塞裙部直径公差在0.008mm,可以保证发动机量产的稳定性。”陈力宝道。
星辰汽车要求的是“零缺陷”交付。
确保不能出现上市后发动机异响震动、异常磨损这些问题,他作为发动机厂商,那就得提高下游的供应商采购标准了。
要知道之前试产的那批发动机,精度比这还低一些。
但在精度检测设备验证下,也没出过什么大毛病。
现在提高了量产标准和精度要求,整体质量会变得更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