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持续两个多小时,才算给此事画上圆满句号。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应该能在答辩前,完成修改通过冯长平教授的审查。
幸亏他们是在预约的自习室中进行,否则看到徐铭讲解毕业论文写作,估计来听课的大四学生能把房间挤满,。
当然这对徐铭来讲只算作小插曲,并没有把事情太过放在心上。
四月份的数院,最热闹的话题依旧是挑战杯。
不过主要人员变成了大一新生。
徐铭自然不会过多关注,周一早上经过信院刚好碰到郭昊强师兄,两人便结伴前往卫星联合技术实验室。
参加每周的项目例会。
例会由黄运良和许崇兴两位教授主持,分别负责电离层延迟修正的第一小组,和多路径抑郁第二小组全部项目成员参加例会。
“针对北斗二号电离层延迟误差,我们第一小组目前已经有了初步的方案。”
“正尝试利用国内十五个监测站数据,建立分形-神经网络混合模型。”
“将电离层TEC分解为背景场即分形插值,以及扰动场神经网络预测,同时联合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实时导入地磁指数修正模型参数。”
“我们有把握修正后,能提高卫星的定位精度。”
伴随第一小组代表介绍完目前进度,黄运良脸上顿时堆出笑容非常高兴。
“有方向就好。”
“接下来的时间尽快建立出完整模型,并着手按照我们的四级验证机制试验。”
沉声讲完这些,又把目光放在右边的姚伟泽身上。
“第二小组也说下吧。”
“好的黄教授。”姚伟泽先应了声,接着没什么底气的往下详细讲。
“关于城市峡谷中卫星信号经建筑物发射,导致出现的定位漂移问题,我们和别的研究所合作在硬件端设计了双螺旋极化天线。”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反射信号能量。”
“但算法上依旧没有新的进展,无法满足北斗的定位精度要求。”
说到这里他不由一阵沉默。
全组针对算法端,这段时间没少付出努力,可惜并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
情绪上稍显低落。
加上负责的问题进度落后第一小组,难免有种自责。
黄运良把话听完,摆手示意姚伟泽坐下后,才接着开口往下仔细讲。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虽然任务重难度高,但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完成现阶段的算法攻坚,肯定能看到我们的北斗卫星实现全球组网。”
“下面针对各组遇到的问题,我们拿出来详细讨论。”
……
徐铭在例会上,和郭昊强一样并未参与话题,只是单纯认真去听去思考。
毕竟他们加入项目组的时间比较短,自身仍旧存在很多不足。
当然徐铭这段时间的努力也不是白费的。
他在研究完全部资料,以及卫星定位相关文献,结合之前开发的曲率补偿模型圈定几个方向,随时能着手进行编程构建出相关算法。
至于能否对定位精度起到效果,那就要看后面的四级验证机制结果。
整个例会大约进行了一个多小时,宣布结束散会之后大家纷纷起身离开,回到自己位置继续忙起工作。
黄运良和许崇兴则暂时留下来,交流起关于国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舆论。
“欧盟那边已经禁止向我们售卖铷原子钟,好在国产原子钟的研究早就开始,相信不会影响到北斗三号发射以及实现全球组网。”
许崇兴闻言接过话茬说:
“前些天纽约时报方面还表示,我们的北斗根本无法替代GPS。”
“海外媒体越质疑,就越表示国产卫星定位的重要。”
“我们一定会成功的。”黄运良胸有成竹的再次给出句肯定回答。
徐铭并不知道两位教授谈论的话题,在自己的座位处坐下后他先查看起学科经验。
——
【信息:lv2(975/1000)】
“终于快能提升到3级学科了,争取今天完成吧。”
面对信息学科那栏经验值的数字,徐铭在脑海中自顾自思忖着。
经过这些天在北斗卫星定位上的努力,他总算成功获得足够的经验值,眼下仅差一点便能顺利完成升级。
正所谓择日不如撞日,他可不想多等一天。
刚好把信息学科提升到3级,也好快点按照自己圈定的方向着手编程开发算法。
念头停留在这里,他便不再耽搁什么,收回目光后立刻专注工作,整个人沉浸在算法编程代码的海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