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我是纨绔世子,怎么就要造反了? > 第174章 忠孝两难,血火初试

第174章 忠孝两难,血火初试(1/3)

    北境,御金关。

    关外,曾经金戈铁马、尸横遍野的战场,如今已被疯长的野草覆盖,一片死寂般的宁静。

    唯有远处祁连山脉顶端的皑皑白雪,在湛蓝的天幕下反射着冰冷的光泽,提醒着人们这里依旧是杀机四伏的边陲。

    这半年来,关外的金军异常安静,仿佛彻底偃旗息鼓,连小股的游骑骚扰都近乎绝迹。

    这种反常的平静,反而让关内守军更加警惕。

    岳飞每日依旧亲自巡视防务,检查火器,操练士卒,不敢有丝毫懈怠。他深知,完颜麟绝非庸碌之辈,这死寂之下,必然酝酿着更大的风暴。

    在固守关隘的同时,岳飞谨记叶凌云的嘱托,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了关隘之外的广袤北境。

    他派出大量精干的小队,深入周边的村镇、牧场,甚至与一些饱受金军劫掠的小部落取得了联系。

    他们不再仅仅是以军队的面貌出现,更像是宣传队、工作队。

    他们向穷苦的百姓讲述岭南苍梧郡正在发生的巨变,讲述那个“耕者有其田,工者有其器”的梦想,帮助牧民抵御小股马匪,为生病的牧民送去药材……

    渐渐地,“叶家军”的形象在北境百姓心中悄然改变。

    他们不再是遥远而威严的“王师”,而是可以信赖、能够带来希望的“自己人”。

    半年时间,竟有近万名深受战乱之苦、对生活绝望的青壮年,以及部分拖家带口的流民,自愿加入岳飞的队伍,使得御金关的守军从一万余人扩充至两万!

    同时,也有数千户百姓,在领取了微薄的路费后,怀着对“桃源”的憧憬,踏上了南迁岭南的漫漫征程。

    岳飞站在关墙上,望着远方苍茫的大地,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他为力量的壮大而欣慰,也更深刻地理解了叶凌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深意。

    这支军队的根,正在这片苦难深重的土地上,悄然扎得更深。

    然而,这一日,关内的平静被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

    一队风尘仆仆、打着大乾朝廷旗号的人马,抵达了关下。

    为首者,是一名面白无须、神色倨傲的太监。

    “圣旨到!御金关守将岳飞接旨——!”尖

    利的嗓音在关门前回荡,带着一种与边关格格不入的矫揉造作。

    岳飞闻讯,眉头微蹙。

    他对临安那个朝廷早已失望透顶,尤其是得知赵峥驾崩、赵楷上位背后的阴谋,以及叶家军在北境被出卖的真相后,更是心寒。

    他本欲直接命人将其驱离,但转念一想,王爷叶凌云名义上仍是大乾秦王,此刻与朝廷彻底撕破脸皮,恐授人以柄,于大局不利。

    他强压下心中的厌恶,整理了一下甲胄,来到关门前,并未下跪,只是挺直身躯,沉声道:“末将岳飞,在此听旨。”

    那传旨太监一路舟车劳顿,早已疲惫不堪,见岳飞竟不行跪拜大礼,脸上顿时闪过一丝愠怒,但抬眼看到周围叶家军将士那冰冷的目光和森然的兵器,到嘴边的呵斥又硬生生咽了回去,只得展开明黄色的绢帛,用他那特有的腔调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咨尔御金关守将岳飞,忠勇可嘉,御敌于国门之外,屡挫金酋,功在社稷!

    朕心甚慰!特册封尔为‘镇北侯’,世袭罔替,赐丹书铁券!

    望尔恪尽职守,永镇北疆,扬我大乾国威!钦此——!”

    圣旨内容冠冕堂皇,若是寻常武将,得此封赏,只怕早已感激涕零。

    然而岳飞听完,脸上却无半点喜色,眼神反而更加冰冷。

    镇北侯?永镇北疆?

    这不过是朝廷想用虚名将他束缚在这御金关,既利用他抵御金军,又防备他南下与王爷汇合的伎俩罢了!

    他心中唯有秦王叶凌云,岂会在意这大乾的爵位?

    他正要开口回绝,那太监却似乎早有预料,阴恻恻地上前一步,压低声音,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音量说道:

    “岳将军……哦不,侯爷,临安……可是有您的至亲在日夜盼着您呢。

    侯爷高堂,年事已高,思子心切……陛下仁德,特许侯爷回京受封,亦可……全家团聚,享天伦之乐啊!”

    这番话,如同冰水浇头,瞬间让岳飞浑身一僵!

    高堂!父母!他已经两年多未曾归家,未能尽孝于膝前!

    脑海中瞬间浮现出母亲灯下缝补的身影,父亲倚门期盼的目光……

    一股强烈的酸楚与愧疚猛地涌上心头!

    他后背那“精忠报国”的刺字,此刻仿佛灼烧起来!

    精忠,是忠于王爷,报国,是保卫这片土地上的百姓!

    可孝道……父母之恩,如山似海!

    他岳飞岂是忘恩负义之人?

    一边是御金关两万弟兄的信任,是北境万千百姓刚刚燃起的希望,是王爷叶凌云沉甸甸的托付!

    另一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