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青史照山河 > 第164章 一田融合收的精,挑得粒粒的甜

第164章 一田融合收的精,挑得粒粒的甜(3/3)

还念给大伙听:“张大哥豆种二十斤、麦三十斤;刘婶稻种二十五斤、豆二十斤;王大叔谷种三十斤、碎粮二十五斤…… 都对不?”

    “对!” 大伙齐声应着,声音亮得能传老远。

    小石头也跟着忙,帮着递木斗、扶麻袋,还学着分碎粮:“王大叔,您的碎粮够啦!” 引得大伙都笑。

    分到最后,还剩三十斤一档杂粮,王二愣子提议:“这粮换点铁匠活,把明年的精收工具修得更称手!”

    “好!” 大伙都赞成,楚国的刘婶还多拿了五斤二档稻,说要换把新稻穗梳;秦国的张大哥加了五斤二档豆,说要磨把新摘豆钩。

    五、技艺兑换的热闹情

    分完粮,杂院要办 “技艺兑”,列国的人都带着自己的本事来 —— 秦国的张大哥教大伙磨摘豆钩,楚国的刘婶教大伙编稻穗梳,鲁国的王大叔教大伙绷杂粮筛,连绣娘都来教大伙缝护具,场面比庆丰宴还热闹。

    “磨钩要顺着弧度磨,” 张大哥拿着磨石,给大伙演示,“别磨太尖,能勾住豆荚就行,磨完用布擦干净,免得生锈。”

    刘婶拿着竹条,教大伙编稻穗梳:“梳齿要密,间距一指宽,编完用热水泡软,才不容易断。”

    王大叔拿着筛网,教大伙绷筛:“网要绷紧,用木钉固定,边绷边拉,这样筛粮才不漏。”

    小石头学得最认真,他跟着张大哥磨小钩,跟着刘婶编小梳,跟着王大叔绷小筛,虽然做得歪歪扭扭,却学得满脸认真。“俺的小钩能摘豆啦!” 他举着磨好的小钩喊,引得大伙都笑。

    教书先生拄着拐杖走来,看着满院的技艺交流,捋着胡子笑:“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咱这是‘授人以粮不如授人以技’,有了好手艺,年年都能收好粮!”

    李掌柜端着刚熬好的绿豆汤过来,分给大伙:“喝碗汤歇会儿,学手艺也得慢慢来,明年咱的精收工具,就靠大伙自己修啦!”

    六、岁月里的精收盼

    立秋那天,所有粮食都已精收、分级、归仓,秦国的豆、楚国的稻、鲁国的杂粮,堆在粮囤里像座小山,颗颗饱满,没有碎壳瘪粒。列国的人扛着修好的精收工具往杂院走,要把工具收起来,准备明年再用。秦国的摘豆钩、楚国的稻穗梳、鲁国的杂粮筛,排着队像支整齐的队伍。

    “今年这精收做得好,粮纯粒饱,收成就有了谱!” 王二愣子扛着摘豆钩走在最前头,嗓门洪亮,“明年咱还按今年的法子,精收、细筛、分好粮,让粮仓年年都装纯粮!”

    公孙矩走在中间,看着身后的队伍 —— 列国的人说说笑笑,小黄狗跟着跑,小石头扛着自己做的小筛子,跟在最后头,时不时蹲下来摸把粮囤边的好豆,像在跟粮食说话。他摸了摸腰间的 “华夏” 剑,剑鞘上的精收纹旁,新的 “纯纹” 已悄悄冒头,像颗颗纯净的好粮。

    “师父,明年俺能自己磨摘豆钩、编稻穗梳不?” 小石头跑过来问,眼睛亮得像晒场的阳光。

    公孙矩笑着点头:“当然能,明年你还能帮着教大伙做工具,说不定你做的工具,比大人的还称手!”

    后来,这精收田成了全县的榜样,每年立秋,列国的人都会聚在这里,一起精收、一起筛粮、一起交流技艺。老槐树下的剑,依旧靠在那里,剑鞘上的纹路越来越密,有精收纹、纯纹、熟守纹,像把精收期的图景织在了上面。

    有个史官路过,蹲在树下看了半天,在《春秋会要》续卷里写道:“所谓精收,不过是把各家的细心用在一粒粮上,你勾一串、我梳一穗、他筛一粒,年深日久,就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岁岁甜。”

    而那柄 “华夏” 剑,依旧靠在老槐树上,剑鞘上的纹路在阳光下闪着光。有人说这剑沾了好粮的甜,摸着总带着点润;只有公孙矩知道,那润哪是剑上的,是千万双手精收的粮食在飘香,是千家万户的日子在变甜,在木头里生了根,开了花。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