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青史照山河 > 第174章 一夏熟前守的稳,等得仓仓的实

第174章 一夏熟前守的稳,等得仓仓的实(3/3)

里得干爽,” 他摸了摸仓壁,“不然粒存进去会结块,吃的时候还得筛,麻烦得很。”

    阿柴在旁边给粮囤编盖子,用竹篾编得透气又防灰:“囤盖得编好,不然灰尘落粒里,还招老鼠,得像给囤子‘戴帽子’,又干净又安全。”

    “俺家的粮仓有点小,能借你家的囤子用用不?” 南头的赵婶过来问,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鲁国的王大叔赶紧指着空囤:“拿去用,这囤够装两百斤,等你家粒归仓,再还俺就行!”

    “俺家的竹席不够了,能借你家的匀点不?” 北头的孙叔抱着空囤过来。楚国的刘婶赶紧往他手里塞了张新席:“拿去用,这席编得密,粒漏不下去!”

    教书先生拄着拐杖走来,手里捧着本《归仓要诀》,指着里面的图:“你们看,古人归仓也讲‘扫仓、通风、垫席’,跟咱现在一样,这就是‘仓净粒才净,粒净仓才满’的理。”

    准备到夕阳西下,粮仓已收拾得干干净净,粮囤摆得整整齐齐,通风窗开得正好。王二愣子拍着手上的灰:“今年这归仓准备做得好,粒熟了就能直接进仓,不耽误功夫!”

    五、岁月里的丰收盼

    芒种那天,田里的穗子都全熟了,稻穗黄、麦穗沉、谷穗垂,金灿灿的铺了满田,风一吹满是熟香。列国的农夫扛着收割工具往田里走,秦国的三角支架、楚国的防霉包、鲁国的硬度仪,已收拾好放在杂院,等着明年再用。阳光照在熟穗上,金红的穗子闪着光,像撒了满田的小金子。

    “今年这熟前守得妥,粒全熟、没霉变,收成就有谱了!” 王二愣子扛着镰刀走在最前头,嗓门洪亮,“咱还按去年的法子,混着收、混着晒、混着归仓,让每颗粒都干干爽爽进粮仓!”

    公孙矩走在中间,看着身后的队伍 —— 列国的人说说笑笑,小黄狗跟着跑,小石头扛着自己做的小硬度仪,跟在最后头,时不时蹲下来捡颗落粒,放进口袋里,像在珍藏丰收的甜。他摸了摸腰间的 “华夏” 剑,剑鞘上的熟守纹旁,新的 “归仓纹” 已悄悄冒头,像座装满的粮仓。

    “师父,归仓的时候,俺能帮着扛粮袋不?” 小石头跑过来问,手里攥着颗熟麦粒,眼睛亮得像晒场的阳光。

    公孙矩笑着点头:“当然能,到时候你还能帮着数粮囤,看咱收了多少粮,说不定你守的那垄,收得最多呢!”

    后来,这熟守田成了全县的榜样,每年芒种前,列国的人都会聚在这里,一起搭架、一起防霉、一起测熟。老柳树下的剑,依旧靠在那里,剑鞘上的纹路越来越密,有熟守纹、归仓纹、灌浆纹,像把熟前守护的图景织在了上面。

    有个史官路过,蹲在树下看了半天,在《春秋会要》续卷里写道:“所谓熟守,不过是把各家的耐心守在一粒粮上,你撑一穗、我防一霉、他测一熟,年深日久,就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岁岁丰。”

    而那柄 “华夏” 剑,依旧靠在老柳树上,剑鞘上的纹路在阳光下闪着光。有人说这剑沾了熟粒的香,摸着总带着点暖;只有公孙矩知道,那暖哪是剑上的,是千万双手守过的籽粒在归仓,是千家万户的丰收盼头在落地,在木头里生了根,开了花。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