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矩站在田埂上,看着整整齐齐的播种垄,旁边的小石头正踮着脚学用小播种勺,总把种子撒到垄外。“撒的时候要对着垄沟中间,” 公孙矩握着他的手往沟里送,“像给种子‘送回家’,别送错地方,不然苗长在垄外,浇水施肥都不方便。”
小石头学着播了几垄,虽然慢,却没撒错多少,乐得举着勺喊:“俺也会播种啦!明年俺能自己播一垄麦!”
才干了不到两个时辰,东头的麦田已播完半亩,西头的稻田刚盖完土,北坡的菜园已铺完除草网,三伙人配合得像台转得顺溜的机器。路过的老粮农都停下马车瞅新鲜:“你们这播种的法子真妙!还定量还铺网,比单家单户瞎撒强多啦,苗准长得匀!”
“你看这搭配多妙,” 隔壁的老太太坐在埂上择野菜,银白的头发被风吹得乱蓬蓬,“播种的是秦国的老汉子,盖土的是楚国的大姑娘,铺网的是鲁国的半大孩,忙着忙着就忘了谁是哪国的,倒像一家子护自家的苗。”
播到列国合耕的 “共播田” 时,田里更热闹了。秦国的农夫数着播完的垄数,楚国的农妇记着盖土的行数,鲁国的田夫算着铺网的面积。指尖碰过的土地,都透着股子希望,连飞过的布谷鸟都落下来,在田埂上啄着草籽,好像也在盼苗发芽。
“这混着播种,播的不光是种子,更是咱心里的盼头,” 李掌柜蹲在埂上喝玉米粥,粗瓷碗沿沾着泥土,“就像去年咱修的灌溉渠,秦国的石匠垒岸、楚国的木匠做闸、鲁国的瓦匠抹缝,渠通了,土肥了,种子才好发芽。”
歇晌时,小石头拉着公孙矩去看自己播的那片 “小菜地”,虽然垄沟有点歪,却没漏播一穴。刚走到剑旁边,田风突然吹过,播种勺里的麦种飘起来,落在剑鞘上,竟和播种育纹叠在了一起,像给剑鞘盖了层金粒纱。
“这剑和小石头,怕是一伙的吧?” 有人在埂上大着嗓门笑,引得大伙都跟着乐,小黄狗也 “汪汪” 叫了两声,像是在附和。
三、育苗棚温高的互助忙
播种到一半,鲁国的王大叔突然喊:“育苗棚温度太高啦!” 众人凑过去看温湿度计,麻线已变得干硬,竹片刻度显示 “过热”,棚里的小苗叶子开始打卷,“再不管苗会被烤蔫,今年育苗就白忙活了!”
公孙矩抱着剑站在育苗棚旁,剑鞘上的播种育纹被棚内散出的热气烘得有点烫,纹路间沾了点草屑。“别慌,按老法子来!” 他指着杂院的遮阳布和通风扇(竹制手动扇),“秦国的汉子给棚顶盖遮阳布,挡强光;楚国的农妇打开棚侧帘,通通风;鲁国的田夫摇通风扇,给棚内降温,三样都得快!”
众人一听,赶紧分头行动。秦国的汉子扛着遮阳布往棚顶跑,布 “哗啦” 一声铺在棚架上,强光顿时被挡在外面,棚内凉快了不少;楚国的农妇把棚两侧的竹帘卷起来,风 “呼呼” 地吹进棚内,小苗慢慢舒展开叶子;鲁国的田夫摇着竹制通风扇,扇叶 “哗哗” 转,把棚内热气往外赶。
“俺家还有旧的芦苇席,能铺在遮阳布下,更遮阳!” 西头的张婶扛着芦苇席跑过来,席子铺得匀匀的;“俺去烧点绿豆汤,大伙在棚边烤得慌,喝口解解暑!” 东头的李叔拎着铁锅往灶房跑,绿豆汤的香味很快飘满了田间。
过了小半个时辰,育苗棚温度终于降下来,温湿度计的麻线恢复了润度。王二愣子走进棚内摸了摸小苗叶子,软软的有韧性,笑着露出了牙:“还是大伙一起想办法管用,这要是单家单户,准保一半小苗被烤蔫,今年栽苗就没苗可用了!”
楚国的刘婶突然发现南头的育苗盘,小苗有点缺水,赶紧拎着水壶过来:“得浇点水,不然苗还是长不好!” 秦国的张大哥也跟着过来:“俺帮你扶着盘,你浇水,别浇太多!”
小石头也跟着帮忙,他帮着递芦苇席,刘婶教他 “把席铺在遮阳布下,别压着棚架”,张大哥帮着摇通风扇,三个人配合得像老搭档。“俺递的芦苇席能帮棚子降温不?” 小石头抬头问,脸上沾了点泥土,像只小花猫,引得大伙都笑。
四、苗间管理的巧法子
温度稳了,列国的人又忙着 “苗间精细化管理”—— 不光要降温,还得给小苗补养分、除杂草、定株距。楚国的农妇给育苗棚的小苗施薄肥(腐熟的豆饼水),用小瓢一勺勺浇在苗根旁:“肥要薄,不然烧根,像给小苗‘喂稀粥’,少喂多餐才长得壮。”
秦国的汉子用小剪子给过密的小苗 “疏苗”,把挤在一起的弱苗剪掉,留下壮苗:“苗太密抢养分,疏完苗每棵都有地儿长,像给小苗‘选同伴’,只留壮的一起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鲁国的田夫检查除草网,把漏在网下的小草用小镊子夹出来:“网没盖住的草得夹掉,不然草还会抢苗的养分,像给小苗‘清邻居’,只留好的不留坏的。”
公孙矩帮着查苗情,把弱苗做上黄记号,单独补点肥:“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