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桑树下的 “华夏” 剑沾了层晨雾,剑鞘上的 “盼新纹” 旁,新长出的 “秋耕备纹” 像株刚醒的秋播苗,把旧纹路衬得润莹莹的。公孙矩从怀里掏出卷深褐色竹简,是赵氏家族古籍中赵承批注的《秋耕要略》,上面用墨写着 “处暑备耕,先测土肥、再选种实、后利其器,土肥种良,秋播乃稳”,他用指腹擦去竹简上的潮气笑:“赵承当年在秦地秋耕,就靠‘针测肥、筛选种’,咱今年给犁加了青铜刃、给仪添了刻度,比他那时更知土地心意。”
王二愣子蹲在田边,把探土针插进土层,肥力仪的绿痕正好停在 “中” 档:“公孙先生,这地块肥力差口气!得补些草木灰,不然秋播麦长不壮。” 说话间,孟春拎着陶瓮走来,瓮里装着发酵好的豆饼肥 —— 按她祖母孟姬传的法子,处暑拌草木灰施土,能养地还防地下虫;刘婶已把分选筛架在木架上,筛下铺着三块竹匾,分别标着 “麦种”“豆种”“弃种”,像等着给种子 “分门户”;小石头攥着迷你调深犁,正学着定翻土深度,把木栓卡在 “三寸” 刻度还喊:“王大叔你看,俺调的深度正好种麦!” 小黄狗围着肥力仪转,尾巴扫过探土针,惊得晨露簌簌落,引得大伙都笑。
一、秋耕细备工具的巧调试
整理秋耕工具的场面比处暑的晨光还热乎,列国的器具往田埂上一摆,肥力检测仪、种子分选筛、深耕犁排成排,修仪痕的 “沙沙” 声、缝筛边的 “嗡嗡” 声、磨犁刃的 “霍霍” 声缠成团,转眼间,件件工具就收拾得称手,像等着给秋耕 “打地基” 的好帮手。
“这肥力仪得按地块调灵敏度,” 秦国的老竹匠正给仪身补绿痕,手指捏着腐殖土比对,“黑土地肥,探土针扎三寸就行,绿痕刻浅些;黄土地薄,得扎五寸,绿痕刻深些;沙土地松,仪尾加个配重块,免得针歪。” 王二愣子学着往沙土地插针,加了配重后果然稳当,绿痕停在 “瘠” 档:“这仪准得很,一测就知土地缺啥肥!”
楚国的刘婶正给分选筛补孔眼,把磨大的小孔重新织密:“麦种粒大,孔眼得比麦粒略小(半寸),不然漏下去;豆种圆,孔眼得正圆,免得卡种;草籽小,小格孔眼得细(二分),好全滤出去,像给种子‘选路’,好种走正道、坏种走偏门。” 她往筛里倒了把混草籽的麦种,摇晃筛子,麦种落在大格匾里,草籽全漏进小格:“这筛分的净,不用再挑第二遍!”
鲁国的王大叔正给深耕犁磨青铜刃,用细磨石顺着刃口磨:“刃得锋利才好翻土,太钝会拽土块;但也别太尖,免得扎深了伤土层,像给土地‘开新壤’,只翻松不毁根。” 他推着犁试了块黄土地,翻出的土块细碎,深度正好三寸:“这犁改得妙,秋播时省力气!”
公孙矩帮着校种子筛的倾斜度,用木片垫在筛腿下:“筛得斜三寸,种子才滑得顺,太陡会漏好种,太缓分不快,像给种子‘搭滑梯’,快慢正好分得出优劣。” 小石头学着摇筛子,虽然力气小,却按公孙矩说的倾斜度来,刘婶在旁扶着,筛出的种子分毫不乱。
“昨儿个改犁时还吵了两句,” 李掌柜提着藤篮过来,篮里装着刚蒸的秋梨糕,“秦国的小伙想把犁杆做长点,说深翻得劲;楚国的媳妇想做短点,讲好把控。最后各让一步,按人身高改,高个用长杆、矮个用短杆,连教书先生都夸这法子细。”
绣娘抱着布包袱走来,里面是新做的秋耕护具:“手套缝了厚棉,鞋套编了防滑纹,翻土时不磨手、踩泥不滑脚。” 她给每人递了套,王二愣子接过手套就戴上,攥着肥力仪笑:“这棉软和,握久了不硌手!”
二、协作秋耕细备的热乎劲
秋耕细备的时候,列国的农夫自发分了三伙。秦国的汉子在前头 “测土施肥”,王二愣子用肥力仪测地块,张大哥按 “肥中瘠” 三档撒草木灰 —— 肥地少撒、瘠地多撒;楚国的农妇跟在后头 “选种”,刘婶往筛里倒种子,孟春把筛出的好种装袋,每袋都缝上 “麦”“豆” 记号;鲁国的田夫在最后 “调犁试耕”,王大叔给深耕犁定深度,阿柴推着犁试翻,每块地都试耕三尺长,确保深浅合适。
“今儿这细备,比给娃做新衣还上心!” 王二愣子测土的手没停,嗓门盖过风声,“秦国的仪测得准,楚国的筛分得净,鲁国的犁调得稳,三样齐活,秋播准能顺顺当当!”
公孙矩握着赵氏古籍竹简,沿着田垄慢慢走 —— 见张大哥给肥地撒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