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味混着雨水的潮气飘满田间,小石头举着小布团,专擦穗上的蚜虫:“俺得把蚜虫全擦掉!” 雨停时,蚜虫果然没了,玉米穗还是好好的,没掉一朵雄花。
三、护苗后的细化管理
阵雨过后,护苗的活儿更细了。鲁国的王大叔带着人给防虫熏烟筒做 “每日两检”:早上检草木灰量,晚上检烟口通畅度,“灰少了加灰,口堵了清口,免得影响防虫效果”。秦国的张大哥则在旱垄旁插 “墒情牌”,每天记录土湿变化:“早上看土白不白,中午看叶卷不卷,晚上看根润不润,按古卷说的‘大暑三查’,别漏了一处。”
楚国农妇们的活儿最琐碎。她们把疏涝后的湿土敲碎,拌上少量草木灰,重新填回垄边:“这样土又松又肥,豆根能扎得更深”。刘婶还教大伙按古卷熬制 “壮果液”:豆饼粉煮水加少量蜂蜜,“浇在豆垄根旁,能让豆荚长得更饱满”。
公孙矩特别关注玉米雄穗的养护。他让小石头把受雨淋的雄穗轻轻抖掉积水:“古卷说‘穗湿易发霉,抖净保授粉’,这样授粉才好,玉米棒才结得多。” 又在田边搭了个 “护苗记” 木架,架上挂着竹片,“谁管的地块谁记录,旱涝虫情都写清,下次护苗有依据”。
阿柴在田垄周围撒了圈干艾草:“这是山里老法子,艾草能驱避害虫,还能让土壤透气。” 李掌柜则带来新做的 “大暑护苗” 竹牌,每块牌上刻着地块、护苗措施、效果,“插在垄头,一目了然”。
四、护苗宴上的秋果盼
忙完护苗,杂院摆起 “稳果宴”。桌上的菜全是大暑应季的:绿豆汤、荷叶饼、凉拌瓜丝,连主食都是玉米糁熬的粥。王二愣子端起碗:“今年大暑多亏了古卷的法子,旱涝都防住了,蚜虫也没闹,秋果肯定能长好!” 刘婶给大伙分荷叶饼:“明年咱把测墒仪再改改,让它既能测旱,又能测涝,更省事。”
公孙矩把《大暑护苗要》传给众人传阅,竹片上还夹着他新画的 “旱涝双防图”:有浇沟水的农夫,有疏涝沟的农妇,还有熏烟防虫的孩童,旁边注着 “大暑护苗,旱涝同防,虫病早除,方稳秋果”。“赵稷说‘大暑如过关,护苗要周全’,咱这护苗,护的是苗的长势,更是秋熟的希望。” 他给每人发了颗刚长硬的豆粒:“拿着这个,秋天收豆子时就想起今天的辛苦,更要好好守着田。”
小石头最兴奋,他得到了公孙矩亲手改的迷你双杆测墒仪 —— 探土针是用铜丝做的,不会伤手,“等你再长高点,就能帮着测大田里的墒情了”。小黄狗叼来块荷叶饼,蹲在他脚边摇尾巴,像是也在庆祝护苗顺利。月光透过老桑树洒下来,照在剑鞘新长的 “稳果纹” 上,泛着温润的光。
五、岁月沉淀的秋熟盼
大暑后十日,护过的苗已长得更壮 —— 玉米雄穗授粉顺利,豆荚也鼓得更圆了。列国农夫每天都来护苗:秦国汉子查墒情牌,楚国农妇看豆荚长势,鲁国田夫清熏烟筒,连小石头都学会了看玉米授粉情况 ——“雄花散粉多,雌花吐丝长,就是授粉好!”
王二愣子把护苗时的记录刻在石碑上,立在老桑树下:“让后人知道,大暑护苗多重要,古卷的法子多管用。” 公孙矩擦拭着 “华夏” 剑,剑鞘上的纹路又多了几重:从小暑壮秆到大暑护苗,农耕的智慧就像这秋果的颗粒,得靠细心护、用心守,才能结出饱满的果实。
风吹过田垄,传来 “沙沙” 的声响,像是豆荚生长的声音。有人说这是古卷在低语,有人说这是土地在笑。只有公孙矩知道,这是千万双手测墒、疏沟、防虫的心意,在盼着一场沉甸甸的秋熟,也在传承着生生不息的农耕智慧。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