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青史照山河 > 第230章 霜降护窖防霜害,古卷补记传农礼

第230章 霜降护窖防霜害,古卷补记传农礼(2/2)

麦秆时没贴紧窖壁,赶紧递过竹片:“按古卷说的,麦秆得用竹片压着贴壁,不然潮气吸不净。”另一边,孟春发现秦地深窖温度太低,便和几个农妇抱来干柴,在窖口旁烧了堆小火(离窖口三尺远,免得失火):“古卷说‘窖口微火增温,不烧窖还能提温’,这样窖内温度能升两度!”小石头也没闲着,他守在晒种的竹席旁,帮着挑受潮的种粒:“这粒发暗,是潮的,得晒!” ## 三、古卷补记的农礼细节 护窖间隙,赵无恤带着抄录古卷的仆从赶来,身后还跟着两个熟悉鲁地农俗的老农。“昨儿个查《周礼·地官》,发现‘霜降护窖’的农礼只记了晋地的,鲁地的还缺着。”他蹲在柳氏家的窖口,看着老农演示鲁地的“护窖祭礼”——先在窖口摆上两碗粟酒、一块麦饼,老农双手合十念道:“窖神护种,霜寒莫侵,来岁春播,五谷丰登”,念完将酒洒在窖口,把麦饼掰碎撒在草帘上。赵无恤让仆从记下:“鲁地霜降护窖,需祭窖神,用粟酒麦饼,祭后封窖,忌喧哗。” 公孙矩接过竹简,指着其中一段补充:“赵公,秦地护窖还有‘窖门贴符’的习俗——用桃木片刻‘防霜’二字,贴在窖口东侧,说是‘桃木避寒’,虽为俗信,但农人信这个,记上能让农礼更全。”柳氏也凑过来,指着窖壁的泥层说:“俺们鲁地护窖,窖壁要糊三层泥,每层泥里混点麦糠,这样泥层不开裂,霜渗不进来,这也得记上。”赵无恤当即让仆从补在竹简空白处,还在旁批注:“农俗即农法,俗信藏智慧,不可漏记。” 为了让护窖农礼传得更实,众人还做了“护窖礼示教牌”:用竹片刻出“祭窖神、封草帘、贴桃符”的步骤,每个步骤旁都画着小图,连“麦糠混泥”的细节都标得清清楚楚。小石头拿着示教牌,跟着老农学祭窖礼,虽念得不熟练,却学得认真:“窖神护种,霜寒莫侵……”引得老农笑着摸他的头:“娃学得快,来年就能帮着主持祭礼了!” ## 四、霜降护窖的农礼小聚 护窖完事后,杂院摆起“护窖宴”,桌上的吃食全是霜降应季的:萝卜炖粟米、艾草蒸糕、生姜煮麦粥,连饮品都是温热的花椒酒。柳氏端着萝卜炖粟米,给每人碗里都舀了一勺:“今年多亏古卷和大伙,种窖没被占,种粒也保住了,这汤暖身子,大伙多喝点!”王二愣子举着花椒酒碗:“明年霜降,咱还按今年的法子护窖,再把示教牌传给邻村,让更多人会护窖!” 公孙矩把《霜降护窖录》传给众人传阅,竹简上还夹着刚画的“分地护窖图”:秦地深窖(微火增温)、鲁地朝西窖(草帘+挡霜板)、晋地浅窖(双层泥密封),旁边注着“地异法异,皆为护种”。“赵无恤说‘护窖即护农本,传礼即传生存’,咱这护窖,护的是来年的春播种粒,传的是老祖宗的活命礼。”他给每人发了块桃木“防霜符”,上面刻着古卷里的护窖短句:“霜寒不侵,种粒安存”。 小石头最兴奋,他得到了公孙矩亲手改的迷你窖温监测仪——仪身是用软竹做的,不会硌手,“等你再长高点,就能帮着测大窖的温度了”。小黄狗叼来块艾草蒸糕,蹲在他脚边摇尾巴,像是也在庆祝护窖顺利。月光透过老桑树洒下来,照在剑鞘新长的“传礼纹”上,泛着温润的光。 ## 五、岁月沉淀的春播盼 霜降后十日,护过的种窖都安稳了——秦地窖温升到五度,鲁地窖壁干干爽爽,晋地窖口不漏风,竹囤里的种粒泛着健康的浅黄。列国农夫每天都来查窖:秦国汉子测窖温,楚国农妇查草帘,鲁国田夫看密封板,连小石头都学会了看种粒的状态:“种粒发亮、不结块就是好,发暗、粘手就得晒!” 柳氏把护窖的农礼刻在自家窖口的石碑上,还画了祭窖神的小图:“让村里的娃都看着,长大了就不会忘护窖的礼。”公孙矩擦拭着“华夏”剑,剑鞘上的纹路又多了几重:从秋分藏种到霜降护窖,农耕的智慧就像这窖里的种粒,得用心护、细心传,才能在来年春天发出新芽。 风吹过种窖,传来“呜呜”的轻响,像是窖神在回应农人的守护。有人说这是古卷在低语,有人说这是土地在安心。只有公孙矩知道,这是千万双手测温、封窖、传礼的心意,在守护着来年的春播希望,也在传承着春秋时期生生不息的农耕根脉。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