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泡种时没融透雪水,赶紧递过陶勺:“按古卷说的,雪水得融到没冰碴,不然种壳冻裂,春播出芽率低。”另一边,孟春发现楚地豆种里混着不少碎石,便和几个农妇用细筛筛种:“古卷说‘种里无石,播种匀’,得筛干净,别硌坏播种耧。”小石头也没闲着,他守在分档袋旁,帮着贴“种”字签:“上档袋贴两张,保佑来岁出芽多!” ## 三、古卷补注的农俗细节 核种间隙,赵无恤带着两位熟悉列国农俗的老叟赶来,身后还跟着抄录古卷的仆从。“昨儿个查《礼记·月令》,发现‘大寒核种’只记了晋地的‘沉水核种法’,秦、鲁、楚的核种农俗还缺着。”他蹲在核种案旁,看着秦国汉子晒粟种,让仆从记下:“秦地大寒核种,晒种时需‘朝晒夕收’,正午要翻三次种,寓意‘三阳开泰,种粒醒’;晒完要在种盘旁摆块盐砖,防鼠盗种。” 公孙矩接过竹简,指着其中一段补充:“赵公,鲁地还有‘核种祭’的农俗——核种完后,在案前摆上三碗上档种粒,主祭人念‘种神护芽,春播满苗’,念完把种粒撒在田垄头,盼土地护种,这也得记上,让农俗更全。”楚国的刘婶也凑过来,拿着拌好草木灰的豆种说:“俺们楚地核种后,要熏‘防蛀香’(艾草+苦楝叶),香熏过的种粒不生虫,这细节古卷没写,得补注。”赵无恤当即让仆从把这些细节补在《大寒核种录》的空白处,还在旁批注:“核种俗异,皆为护种;护种心同,皆为丰登,不可漏记。” 为了让核种农俗传得更实,众人还做了“核种示教牌”:用厚竹简刻出“晒种、沉水、剥壳、分档、祭种”的步骤,每个步骤旁都画着小图——晒种的图里标着“朝晒夕收”,沉水的图里画着“沉种在下、浮种在上”,连祭种的盐砖都刻着“盐砖护种”的小字。小石头拿着示教牌,跟着老叟学念核种口诀:“大寒核种细,沉水辨虚实;晒透防虫害,祭种盼春实……”念得认真,引得老叟笑着摸他的头:“娃记牢了,来年就能帮着主持核种礼了!” ## 四、大寒核种的农聚小宴 核种完事后,杂院摆起“护种宴”,桌上的吃食全是暖身的农家味:粟米炖干菜(熬得稠烂)、麦饼夹芝麻(烤得喷香)、豆粥煮红枣(炖得甜糯),连饮品都是温热的柏叶酒。柳氏端着粟米炖干菜,给每人碗里都舀了一勺:“今年多亏古卷和大伙,种粒没被抢走,这菜暖身子,大伙多喝点!”王二愣子举着柏叶酒碗:“明年大寒,咱还按今年的法子核种、传俗,再把示教牌传给邻村,让更多农人会核种!” 公孙矩把补注后的《大寒核种录》传给众人传阅,竹简上还夹着刚画的“列国核种图”:秦地晒种(摆盐砖)、鲁地祭种(撒种垄头)、楚地熏香(艾草+苦楝叶),旁边注着“俗异心同,皆护种粒”。“赵无恤说‘核种不是挑种,是挑春播的希望;传俗不是循旧,是传农人的诚心’,咱这核种,核的是老祖宗的农耕智慧,传的是种地的实在盼头。”他给每人发了一小袋用红布裹着的“种福袋”,里面混着上档粟种、麦种、豆种:“拿着这个,明年播种时就想起今儿的核种礼,别断了对土地的敬心。” 小石头最兴奋,他得到了公孙矩亲手做的迷你种粒检测仪——仪身是用软竹编的,纱网是细棉织的,“等你再长高点,就能帮着核大田里的种粒了”。小黄狗叼来块麦饼,蹲在他脚边摇尾巴,像是也在庆祝核种顺利。月光透过老桑树洒下来,照在剑鞘新长的“护种纹”上,泛着温润的光。 ## 五、岁月沉淀的春播盼 大寒后十日,核好的种粒都安稳藏在种窖里——上档种粒装陶瓮(垫松针)、中档种粒装竹囤(拌草木灰)、下档种粒装麻袋(晒透),补注的古卷收在杂院的木柜,示教牌挂在核种案旁,红布裹着的种福袋摆在农人的灶房。列国众人每天都来杂院翻看补录的古卷:秦国汉子查《晒种时辰》,楚国农妇看《熏香配方》,鲁国田夫读《祭种口诀》,连小石头都学会了按示教牌核种:“沉水的是好种,浮水的是坏种,没错!” 柳氏把补注的核种农俗刻在自家种窖的石碑上,还画了示教牌的小图:“让家里的娃每天看,长大了就不会忘核种的规矩。”公孙矩擦拭着“华夏”剑,剑鞘上的纹路又多了几重:从小寒修具到大寒核种,农耕的智慧就像这核好的种粒,得用心核、细心传,才能在来年春天发出希望的芽。 风吹过杂院,传来“簌簌”的雪落声,像是土地在回应农人的护种心。有人说这是古卷在低语,有人说这是种神在保佑。只有公孙矩知道,这是千万双手晒种、核种、传俗的心意,在守护着农耕的根脉,也在续写着春秋时期生生不息的耕读篇章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