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耘田,先问过全村人的苗!” 一场风波平息后,耘田的节奏更快了。列国众人自发分成“除草组”“追肥组”“保墒组”:秦国汉子全去除草,按耙角刻度调角度,粟苗垄用浅齿、麦苗垄用深齿;楚国农妇负责追肥,按绳扣定肥量,肥后用土盖,防雨水冲失;鲁国田夫跟着王大叔保墒,按测杆刻度摆储水板,湿田板距三尺、干田板距两尺。 公孙矩跟着追肥组忙活,见张大哥追肥后没盖土,赶紧递过小耙:“按古卷说的,肥后盖土一寸,既能防肥挥发,又能让根慢慢吸,不然雨一冲肥就没了。”另一边,孟春发现豆苗垄储水板摆得太密,便和几个农妇移走两块:“古卷说‘湿田板密会淹根’,这垄土够湿,少摆两块正好!”小石头也没闲着,他守在测杆旁,帮着插杆测土湿:“这垄土湿,摆稀板!那垄土干,摆密板!” ## 三、古卷补注的清明农技 耘田间隙,赵无恤带着两位熟悉列国清明农技的老农赶来,身后还跟着抄录古卷的仆从。“昨儿个查《诗经·小雅·甫田》,发现‘清明除草’只记了晋地的‘浅耙法’,秦、鲁、楚的专技还缺着。”他蹲在苗垄旁,看着秦国汉子除根草,让仆从记下:“秦地除根草,需‘深齿耙后撒石灰’,石灰量为每亩半筐,既能防草再生,又能消毒土壤;撒后需浇勺清水,免石灰烧苗根。” 公孙矩接过竹简,指着其中一段补充:“赵公,鲁地还有‘杂草堆肥法’——把除下的杂草晒半干,拌上草木灰堆在田埂,发酵后就是好肥,这法子变废为宝,还不占地方,得记上,让农技更全。”楚国的刘婶也凑过来,拿着刚兑水的骨粉说:“俺们楚地追骨粉肥,会加少量桑白皮煮的水,水与骨粉按十:一兑,能让骨粉融得快,苗吸得也快,这细节古卷没写,得补注。”赵无恤当即让仆从把这些农技补在《清明农作录》的空白处,还在旁批注:“草异法异,肥异技异,皆为护苗;护苗者,当记其技,传其巧,不可偏废。” 为了让农技传得更实,众人还做了“耘田示教牌”:用厚竹简刻出“分齿除草、按苗追肥、按需摆板”的步骤,每个步骤旁都画着小图——除草的图里标着“浅齿对粟苗”,追肥的图里画着“绳扣三圈”,连堆肥的杂草都刻着“晒半干拌灰”的小字。小石头拿着示教牌,跟着老农学念耘田口诀:“清明除草浅,苗根不碰伤;追肥按苗量,保墒水满膛……”念得响亮,引得老农笑着摸他的头:“娃记牢了,来年就能帮着领耘田了!” ## 四、清明耘田的农聚小宴 耘田完事后,杂院摆起“肥苗宴”,桌上的吃食全是清明应景的:清明粿(艾草味)、柳叶汤(清润)、豆饼炒野菜(喷香),连饮品都是温热的桑白皮酒(防春燥)。柳氏端着清明粿,给每人递了一块:“今年多亏古卷和大伙,工具没被抢走,草也除净了,这粿糯,大伙多吃点!”王二愣子举着桑白皮酒碗:“明年清明,咱还按今年的法子耘田、传技,再把示教牌传给邻村,让更多农人会除草追肥!” 公孙矩把补注后的《清明农作录》传给众人传阅,竹简上还夹着刚画的“列国耘田图”:秦地除根撒石灰、鲁地杂草堆肥、楚地骨粉兑桑水,旁边注着“技异心同,皆护春苗”。“赵无恤说‘除草不是除杂,是护苗的肥力;传技不是传法,是传耕人的巧思’,咱这耘田,耘的是老祖宗的顺天智慧,传的是种地的实在本事。”他给每人发了一小袋草木灰,是追肥剩下的:“拿着这个,等苗长壮了再来看,就想起今儿的耘田技,别断了这耕脉。” 小石头最兴奋,他得到了公孙矩亲手做的迷你除草耙——耙齿是用软铜丝做的,耙柄是小竹制的,“等你再长高点,就能帮着除小垄的草了”。小黄狗叼来块清明粿,蹲在他脚边摇尾巴,像是也在庆祝耘田顺利。月光透过老桑树洒下来,照在剑鞘新长的“传巧纹”上,泛着温润的光。 ## 五、岁月沉淀的苗旺盼 清明后十日,耘过的春苗都长得旺——粟苗秆壮青褐,麦苗叶亮白霜,豆苗蔓生细须缠秆,补注的古卷收在杂院的木柜,示教牌挂在苗垄头,草木灰袋摆在院角,透着待长的劲。列国众人每天都来田垄查看:秦国汉子查石灰痕,楚国农妇查追肥土,鲁国田夫查储水板,连小石头都学会了按示教牌辨苗肥:“苗秆粗、叶色亮、须根多,是肥足;苗秆细、叶色淡、须根少,是缺肥,没错!” 柳氏把补注的清明农技刻在自家田垄的石碑上,还画了示教牌的小图:“让村里的娃都看着,长大了就不会忘清明耘田的技。”公孙矩擦拭着“华夏”剑,剑鞘上的纹路又多了几重:从春分匀苗到清明耘田,农耕的智慧就像这春苗,得用心护、细心传,才能在秋日里结出饱满的果。 风吹过田垄,传来“沙沙”的苗叶轻响,像是土地在回应农人的耘田心。有人说这是古卷在低语,有人说这是苗神在保佑。只有公孙矩知道,这是千万双手除草、追肥、传技的心意,在守护着农耕的根脉,也在续写着春秋时期生生不息的耕读脉息。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