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青史照山河 > 第10章 秦地秋收核仓粮,魏农缴粮争平斛

第10章 秦地秋收核仓粮,魏农缴粮争平斛(2/2)

!”农人们顿时响应,有的要去搬公仓的标准斛,有的要拆缴粮处的案。郑五怕闹到安邑,赶紧改口:“三斗就三斗!但秋熟后查仓,若你家有余粮,得补缴!”孟姬没理他,抱着粮袋往家走——她知道,自家的粮只够糊口,哪有余粮可补。 到家后,孟姬把剩下的粟米倒进陶瓮,只够母子俩吃到来年春播。夜里,她在农事记上刻:“曲沃秋分缴粮,郑五用小斛苛扣,农人群争方得实缴。尽地力之教,若吏弃‘平籴法’用私斛,农虽丰收,亦难饱腹。”刻完,把记藏在仓底的粟堆里——这是她能守住的,最实在的“缴粮凭据”。 ## 三、支线·淳于越:咸阳论仓辩平籴,儒法调和探民生 咸阳的“仓政议坛”上,烛火映着两卷对立的竹简——淳于越的《平籴养民论》与法家弟子卫鞅(同族)的《实仓强兵策》。赵承坐在台下,手里攥着秦魏两地的核仓、缴粮记录,这是他特意带来的“实证依据”。 “秦要东出,需实仓强兵!”卫鞅敲着策简,声音洪亮,“魏戊瞒粮千一百石,若不罚缴十倍,贵族都学样,公仓空了,军粮从哪来?新法的‘仓律’,就得严!”淳于越却摇了摇头,展开《孟子·梁惠王下》抄本:“卫客卿只知‘实仓’,不知‘安民’。孟姬按实产缴粮,却被小斛苛扣;泾阳县民人如实报仓,却怕贵族瞒粮牵连自己——若仓政只严罚贵族,不严治小吏,民人仍会苦,公仓虽实,民心却虚。” “那淳于先生要秦废‘严罚’?”卫鞅冷笑,“总不能让官府看着贵族瞒粮不管吧?”淳于越指着赵承的记录:“不是废严罚,是‘严罚贵、宽待民、治贪吏’。秦的‘仓律’可加‘小吏用私斛,罚缴苛扣粮百倍’;魏的‘平籴法’该设‘斛具监’,查私斛、保平量——《周礼》云‘以量度成贾而征价’,量器平,粮价才平,民心才安。” 赵承忽然站起身,把秦魏的情况读出来:“秦地魏戊瞒粮罚万石,民人实缴得宽待,公仓实、民心安;魏地郑五用私斛,民人争缴才得平,公仓虽实、民心怨——新法的仓政,缺的不是‘罚贵’,是‘治吏’,缺的不是‘实仓’,是‘平籴’。”这话让台下的秦吏们沉默——此前他们只盯着“公仓满”,却没算过“民心虚”的代价。 卫鞅虽不服,却也承认“小吏贪腐该重治”。散场时,淳于越递给赵承一卷《管子·轻重甲》抄本:“里面说‘仓廪实而知礼节’,秦的仓政,若能让民人‘缴粮不亏、存粮有余’,才算真的‘实仓’,不然只是‘官府实、民人虚’。”赵承接过竹简,指尖触到“民为邦本”的刻痕,忽然明白父亲说的“古籍记真”,不仅是记“法之严”,更是记“法之平”。 ## 四、核仓实录藏民心,战国仓政入简牍 深夜的泾阳县寺,赵承把秦地核仓、魏地缴粮、咸阳论辩的事,都记进《商君法》实施记录。他先抄下孟姬农事记里的“小斛之争”,旁注“魏地仓政之弊,不在仓不满,在吏不公——小吏私斛比贵族瞒粮更伤民,治仓先治吏”;再记下魏戊的瞒粮案例,注“秦地核仓之利,在罚贵不欺民,更在民见罚贵而信法——民信法,才愿实报仓、愿缴粮,公仓才真能实”;最后把淳于越的“平籴治吏”建议附在《仓律》后,注“儒法之辩,非‘实仓’与‘养民’之争,是‘强兵’与‘安民’之衡——秦要实仓,需罚瞒粮,更需平斛、治吏,三者缺一,仓政难久”。 烛火快燃尽时,他想起白天在仓区看到的场景:农人实报仓粮时的恳切,孟姬攥着农事记争平斛时的倔强,淳于越辩论时眼里的“民生光”。这些画面,都被他刻进竹简——不是冰冷的仓粮数据,而是带着农人生存温度的“战国仓政图”。 窗外,秦地的晚风带着粟香,泾阳县的公仓门已锁,曲沃县的孟姬在仓前守着仅存的粟米,议坛的烛火已灭。赵承把竹简卷好,放在胸口,能听见铜制标准斛的轻响——这是战国烽烟里,最实在的声音:有新法的严,有农人的韧,也有士子的仁。而他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声音记进青史,让后世知道,战国的仓政里,不仅有“强兵”的目标,更有“安民”的根本。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