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青史照山河 > 第18章 秦地岁末核变法账,魏农腊祭争补助粮

第18章 秦地岁末核变法账,魏农腊祭争补助粮(2/2)

剩下的祭品旁——这是她能守住的,最实在的岁末安稳。 ## 三、支线·淳于越:咸阳岁议变法效,儒法调和论民生 咸阳的“岁末变法议坛”上,烛火映着两卷对立的竹简——淳于越的《变法民生论》与法家弟子卫鞅(同族)的《变法强邦策》。赵承坐在台下,手里攥着泾阳核账记录和孟姬的补助记,这是他特意带来的“实证依据”。 “秦推行新法三年,垦荒增、税粮涨,这就是成效!”卫鞅敲着策简,声音洪亮,“泾阳若不是新法,哪能有余粮三百石?贵族改账私粮,正说明新法触了旧势利益,更该坚持严法!”淳于越却摇了摇头,展开《孟子·梁惠王上》抄本:“卫客卿只看‘粮增’,不看‘民安’。孟姬领补助要争,农人缴税后只剩够过年的粮,若只讲严法不讲民生,新法终会失民心——《周礼》云‘以保息六养万民’,变法该让农人‘岁末有余粮、腊祭有安稳’。” “那你要秦放缓变法?”卫鞅冷笑,“匈奴在北,六国在东,秦哪有时间等?”淳于越指着赵承的记录:“不是放缓,是‘调法’。泾阳核账后可把余粮多用于农补助,孟姬这样的农户就不用争;杜洪的案例说明要严查内鬼,不是只罚农人——变法是为强邦,强邦需先安农。” 赵承忽然站起身,把泾阳核账和孟姬的事读出来:“杜洪改账是旧势反扑,孟姬争补助是民生刚需——新法的岁末总结,不该只报粮增,更该报‘农补助发了多少、农人是否安稳’。”这话让台下的秦吏们沉默——此前他们只盯着“变法成效数据”,却没算过“农人的岁末感受”才是变法根基。 卫鞅虽不服,却也承认“调法安农可行”。散场时,淳于越递给赵承一卷《管子·治国》抄本:“里面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秦的岁末核账,若能加‘民生指标’,便不是只讲‘强’,更讲‘安’了。”赵承接过竹简,当即在《商君法·度支律》旁加了段批注:“岁末核账,当核粮增,更核民安,粮增民安,变法方得久行。” ## 四、岁账实录藏民心,变法初心守腊岁 深夜的泾阳县寺,赵承把秦地核账、魏地争补助、咸阳议变法的事,都记进《商君法》实施记录。他先抄下孟姬农事记里的“腊祭之争”,旁注“魏地岁末之弊,不在法不善,在吏不循——小吏苛扣比粮缺更伤农,岁末需严察吏”;再记下杜洪的改册案例,注“秦地核账之利,在破造假、显实效,旧势纵有谋亦难掩变法功——变法之要,在实据,不在虚言”;最后把淳于越的“民生指标”建议附在《度支律》后,注“儒法之辩,非‘强邦’与‘富民’之争,是‘术’与‘本’之衡——秦要守岁末,需核账实,更暖民心,二者缺一,变法难续”。 烛火快燃尽时,他想起白天腊祭的场景:秦地农人在变法成效榜前欢呼,孟姬和阿大做粟米糕的笑,淳于越辩论时眼里的“民生光”。这些画面,都被他刻进竹简——不是冰冷的账册数据,而是带着农人岁末温度的“战国变法岁记”。 窗外,泾阳的腊祭香火还没熄,公仓的账册已重新码齐,曲沃县的孟姬正把腌菜装进陶瓮,议坛的烛火已灭。赵承把竹简卷好,放在胸口,能听见账册核验签的轻响——这是战国烽烟里,最实在的岁末声音:有新法的严,有农人的韧,也有士子的仁。而他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声音记进青史,让后世知道,战国的变法里,不仅有“强邦”的雄心,更有“护农过腊岁”的初心。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