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青史照山河 > 第20章 秦地核垦防瞒产,魏农争具备夏耘

第20章 秦地核垦防瞒产,魏农争具备夏耘(2/2)

对立的竹简——淳于越的《农时调役论》与法家弟子卫鞅(同族)的《严役促垦策》。赵承坐在台下,手里攥着泾阳垦荒记录和孟姬的农具记,这是他特意带来的“实证依据”。 “秦要赶在夏耘前完垦荒,就得严役!”卫鞅敲着策简,声音洪亮,“公孙述瞒田逃役,若不严罚,贵族都学样,流民垦荒没人帮,秋熟哪来粮?新法的‘垦草律’,就得严!”淳于越却摇了摇头,展开《孟子·滕文公上》抄本:“卫客卿只知‘赶进度’,不知‘顺农时’。泾阳流民垦荒已累,再派重役会累倒;孟姬争农具是为夏耘,若因役多误了耘田,垦荒再多也白搭——《周礼》云‘以时均役’,垦荒役该按农时调,夏耘忙时减役,冬闲时加役。” “那你要秦放缓垦荒?”卫鞅冷笑,“六国在东垦荒,秦哪有时间等?”淳于越指着赵承的记录:“不是放缓,是‘调役保收’。泾阳流民垦荒三十顷,若夏耘时派私奴助耘,亩产能增一成;孟姬有全具耙,耘田效率能提两成,这是‘役调则农安,农安则粮足’——秦的垦荒,该算‘长远粮账’,不是只算‘当下役账’。” 赵承忽然站起身,把泾阳垦荒和孟姬争农具的事读出来:“公孙述严罚后,私奴助流民耘田;孟姬得全具耙,农人愿垦荒——新法的垦荒,缺的不是‘严役’,是‘顺时’,缺的不是‘惩罚’,是‘保障’。”这话让台下的秦吏们沉默——此前他们只盯着“垦荒亩数”,却没算过“农时与役税的平衡”才是长久之策。 卫鞅虽不服,却也承认“农时需顺”。散场时,淳于越递给赵承一卷《管子·地员》抄本:“里面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秦的垦草律,若能加‘农时调役’一条,流民更愿留,垦荒才长久。”赵承接过竹简,当即在《商君法·垦草律》旁加了段批注:“垦荒之要,在严罚瞒报,更顺农时调役,二者兼顾,方得荒田变熟田、农人愿耕作。” ## 四、垦荒实录藏民心,变法初心备夏耘 深夜的泾阳县寺,赵承把秦地核垦荒、魏地争农具、咸阳议役的事,都记进《商君法》实施记录。他先抄下孟姬农事记里的“农具之争”,旁注“魏地夏耘之弊,不在具不足,在吏苛扣——小吏私扣比具缺更伤农,夏耘先正吏”;再记下公孙述的瞒田案例,注“秦地垦荒之利,在破瞒报、顺农时,旧势纵有谋亦难阻垦荒实——变法之根,在农愿耕,非只靠严律”;最后把淳于越的“农时调役”建议附在《垦草律》后,注“儒法之辩,非‘严役’与‘宽役’之争,是‘急功’与‘长效’之衡——秦要垦荒,需罚瞒报,更顺农时,二者缺一,垦荒难成”。 烛火快燃尽时,他想起白天在垦荒田看到的场景:流民握着耘田耙松垄的劲,孟姬抱着全具耙后的笑,淳于越辩论时眼里的“民生光”。这些画面,都被他刻进竹简——不是冰冷的垦荒数据,而是带着农人夏耘温度的“战国垦荒图”。 窗外,秦地的夜风带着粟苗的清香,流民的耘田耙还在荒田上推进,曲沃县的孟姬已把草木灰晒好待耘,议坛的烛火已灭。赵承把竹简卷好,放在胸口,能听见垦荒核验罐的轻响——这是战国烽烟里,最实在的夏耘声音:有新法的严,有农人的韧,也有士子的仁。而他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声音记进青史,让后世知道,战国的变法里,不仅有“强邦”的雄心,更有“助农垦荒、备夏耘”的初心。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