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田间,哪用得着农人自己摸索?” 赵承这时推门而入,把“秦地补播”与“魏地垄作”的记录递过去:“臣有一议,可设‘春播双保制’:其一,秦地设‘墒情指导站’,每个乡派两名老农教测墒,欠墒田由官府协调水源补灌;其二,魏地设‘农具共享点’,农人选代表管农具,小吏不得私收费用,缺工具时先教古法替代。” 卫鞅看着记录上“公孙儋补灌”“宋吏送零件”的记载,点头道:“双保制可行,再加一条:春播核验需有农人在场,若再出现苛扣农具、误导播深,小吏调离岗位,贵族罚补粮十石!” 淳于越起身作揖:“善!春播是一年收成的根,官府多帮一把,农人就能少受点苦。这样既守了律法,又护了农时,才是变法的本意。” ## 四、春播实录藏民生,雨润新苗待秋收 深夜的泾阳县寺,赵承在《变法实录》上写道:“秦昭襄王二十四年春,泾阳核春播,公孙儋欠墒硬播,补灌重种后苗情转好;魏地曲沃,宋吏借农具收钱,孟姬率农古法垄作,后吏送还零件,耕法得以推广。” 案上摆着两样东西:一是陈丈送来的粟种芽(装在陶碗里,根须扎得扎实);二是孟姬托人捎来的垄作草图(画着垄高、垄距,旁注“防涝保墒”)。赵承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田垄——细雨还在下,农人们的身影在田埂间穿梭,新播的粟种在适墒的土里,正悄悄酝酿着新芽。 他提笔在实录末尾添了一行:“春播之要,在‘顺墒’不在‘蛮干’,在‘助农’不在‘苛扰’。”这行字,后来被赵珩整理东汉藏书时发现,旁边还黏着一小块泾阳的春土——是当年公孙儋补灌田垄的土,历经千年,仍带着清明的湿气,也带着那个时代最朴素的期许:田有好墒,苗能扎根,农人能盼来秋日的满仓。
hai